第七章++肌张力

《第七章++肌张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肌张力(38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 肌张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山林林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 肌张力(muscle tone)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 必要的肌张力是维持肢体位置,支撑体重所必需的; 是保证肢体运动制控能力,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复杂运动所必要的条件。 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 一、肌张力的常见表现一、肌张力的常见表现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一、肌张力的常见表现一、肌张力的常见表现(一)肌张力分类(一)肌张力分类 1正常肌张力分类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运动性肌张力 2异常肌张力分类 肌张力减低(迟缓) 肌张力增高(痉挛) 肌张力障碍 (二)正常肌张力的特征1
2、关节近端的肌肉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步运动。2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3将肢体被动地置于空间某一位置时,具有保持该姿势不变的能力。4能够维持原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5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中转换为固定姿势的能力。6需要时,具有选择性地完成某一肌群协同运动或某一肌肉单独运动的能力。7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感。(三)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1体位的影响 2精神因素的影响 3并发症的影响 4神经状态的影响 5局部压力改变的影响 6疾病的影响 7药物的影响 8外界环境的影响 9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一)痉挛(二)僵硬(三)肌张
3、力障碍(四)肌张力驰缓第二节 肌张力的临床评定包括以下内容: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二、临床分级三、反射检查 四、被动运动评定五、主动运动评定六、功能评定七、痉挛步态的评定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肌张力降低(二)肌张力增高(三)影响肌张力异常临床检查的因素二、临床分级(一)肌张力减低(二)肌痉挛(三)神经科分级 三、反射检查常采取的反射检查1肱二头肌反射2肱三头肌反射3. 桡骨膜反射4膝反射5踝反射(跟腱反射)四、被动运动评定(一)评分标准、神经科分级方法、其它的等级评分法。(二)注意事项1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2所有的运动均应予以评定,且特别要注意在初始视诊时被确定为有
4、问题的部位。3评定者应保持固定形式和持续的徒手接触,并以恒定的速度移动患者肢体。 4若欲与挛缩鉴别,可加用拮抗肌的肌电图检查。5在评定过程中,评定者应熟悉正常反应的范围,以便建立估价异常反应的恰当参考。6在局部或单侧功能障碍(如偏瘫)时,注意不宜将非受累侧作为“正常”肢体进行比较。五、主动运动评定通过主动运动评定可进一步鉴别肌张力异常的情况。例如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能预示拮抗肌痉挛或协同收缩;不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能预示原动肌力弱。自主肌力的评定方法可采用常用的徒手肌力评定方法。 六、功能评定功能评定可以对痉挛或肌张力异常是否干扰坐或站立平衡及移行等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5、。具体可以包括是否有床上活动、转移、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损害及其程度等。 七、痉挛步态的评定痉挛步态是一种牵张反射增高的状态,并迅速发展为对运动的抵抗。反映皮质脊髓束或上运动神经元的损害。脊髓与大脑损害所致痉挛就其临床特点略有不同。痛性肌肉痉挛多见于脊髓损害,有步行能力的脊髓损伤患者,双下肢僵直呈轻度环行步态或双下肢交叉上下轻度跳跃步态。 痉挛(spasticity)是指在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由于脑干和脊髓反射亢进而使局部对被动运动的阻力增大的一种状态。痉挛的评定,现在大多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Ashworth scale for spasticity, ASS)或改良Ashworth
6、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第三节 痉挛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一、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二、痉挛的临床意义三、痉挛的评定量表四、痉挛评定量表应用的注意事项一、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一)反射介导机制(二)非反射介导的机制(三)痉挛的神经递质变化二、痉挛的临床意义(一)痉挛的益处1借助伸肌痉挛等帮助患者站立和行走。2活动过强的牵张反射可促进等长和离心自主收缩的肌力,但向心收缩力弱。3可相对保持肌容积。4在无承重和废用的情况下,可因此而预防骨质疏松。5降低麻痹性肢体的依赖性水肿。6充当静脉肌肉泵,降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二)痉挛的弊端1由于阵挛、髋内收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