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课件

《化学教学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教学论课件(97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课程简介 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化学专业学生掌握化学教学论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化学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的基本技能,培养从事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及教科研的初步能力。基本要求:(1)理解新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目的及内容要求。(2)掌握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3)认识化学教学系统,具备分析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化学教材、进行化学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的基本能力。内容涉及新化学课程标准解析、化学教材内容结构、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化学教学技能、化学教学系统论、现代化学教学设计、探究式教学、课件制作等内容。 第 1 章 导 论 1-1 化学与化学教育的
2、发展 一、化学、化学学科的设置: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从近代和现代化学开始形成至今,已发展成为一门与人类社会、国计民生有着密切关系,又与整个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科学。现代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化学对农业、生物学、电子学、药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地质学、物理学、冶金学以及其他诸多领域都有重大的贡献。 化学进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益处:u物质利益:健康、食物、原料,生活舒适愉快、提高效率、节省能源u精神利益:文化交流、破除迷信和实施科学方法训练等。 我国于1865年开始开设化学课程(格致课),至今已近150年。相应的化学教育也已150年。
3、二、化学教育的发展:(化学教学论) 历经三个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为形成期: 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规定中学须开设化学课)从20世纪30年代起进入充实期: 化学教育目的扩大、程序提高、人数增多、师资设备加强20世纪80年代后处于一个新关键时期: 人类认识进步,化学与其他学科联系、交叉、互相促进,形成理论体系。形成、充实期内: 1922年 京师同文馆明确开设化学课 1928年 开设化学讲习班,提高化学教师教学水平、业务水平、化学教授法,以讲、演讲为主,介绍实验设备。 1932年 我国化学家创立了中国化学会,创办了杂志。 化学化学通报 自己的学术与交流刊物 解放前夕, 京师同文馆
4、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 1951年 全国高师院校化学系开设了“化学教学法”,标志着化学教学论已独立形成学科。 完善标志:化学教学论刘知新 1990年3月出版 现代化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分支,必须革新化学教育观念(价值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制定新总目标,启动新的课程改革、教改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化学教育的总目标,作为 “龙头”,切实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地自主地学习”以及“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等理念。 1-2 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 科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将科学教育简括为培养全体国民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的过程。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 化学
5、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STS(科学技术社会) 60年代 美 布鲁姆 “发现学习法”:像化学家那样去思考、发现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强调个人(学生)与学科知识转向,更多地关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社会价值,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化学教育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行动。 化学教育是一种启智、育人的内容。 化学教育是一种社会预期的成果。 三张通行证: 学术通行证 职业通行证 事业心和开拓能力通行证 1-3 化学教育新视野 培养科学素养:l(美)科学素养 8个方面: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作为探究的科学、物理科学(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
6、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的个人和社会视野、科学的历史和科学的本质。l(瑞典)科学素养:科学进取心、科学世界观、正确观察的科学态度能力及科学思维习惯。l我国,1999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订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 科学教育的广域目标: 态度 过程 知识 技能 1-4 化学教学论课程任务 化学教学论-研究化学教学系统内部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交叉学科:是化学与教育学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化学教学系统教与学的系统(组成三要素):教师、学生(人的要素)、化学教学媒体(
7、物的要素)设课目的:使本科生掌握化学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及化学教学基本技能,培养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和教科研的基本能力。学习要求:阅读笔记设计试讲 多看教学刊物,交流体会。 作业: 课外讨论 P12: 1、 2、第2章 化学课程的编制与改革 1-1 化学课程发展概述一、 基于科学素养的化学课程 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 什么是科学素养? 美国(2061年)关于科学素养定义:“具备并使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的知识做出有关个人和社会的重要贡献”。 含多个方面: 科学内容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推理过程 科学的社会历史发展 对科学的积极态度美国国家科
8、学标准 “有科学素养就意味这一个人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 我国,1996年,科学素养:(包含三个方面) 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 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基本了解 按上述建议,公众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是:一是理解科学本身,二是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公众科学素养调查:1996年,我国仅为0.2%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化学课程的改革 初建体系 相对稳定 发展变革期 1952年 70-90年代 96年至今 1996年 化学 化学 修订: (必修) (必修+选修) (高一、高二、高三开设)2000年再修订:增加了对科技
9、发展新成果介绍、更多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修课突出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大纲首次将研究性课题写入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 2000年版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的“研究性课题”14个 人体组成的主要元素,我国储量较大的矿产元素,地壳中组成含量最高的前16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白酒中甲醇的检验。 市售食盐中碘的检验。 特点: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能力;降低难度;实 验探究与专题调研 2-2 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活动课程:社会调查、咨询访谈、交流辩论、化学小
10、制作、家庭实验(弥补不足) 高中: 活动课程:9.9% 学科课程:90.1%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选修”必修课程:每一位学生为达到规定学业要求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根据兴趣、职业倾向等要求自主决定是否选择的课程。 2002年 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必修课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适当拓宽,加深和提高,以适应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新高中化学: 必须修满6个学分,每个模块2学分,修3个模块u 2个必修模块:化学1 、 化学2u 1个选修模块:( 6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化学与
11、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三、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四、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u分科课程:传统课程u综合课程: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 STS热点(环境治理、能源开发、资源保护、基因合成、粮食增产) 作业: P65 1、2 2.什么是必修课程?什么是选修课程?分析教育部和上海高中化学课程结构有何异同? 2-3 化学课程目标 【引言】课程目标,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科书的编写,影响教学过程的实施。 化学课程目标,是人们赋予化学课程教育功能所规定的最低要求,是为实现化学课程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预设的结果,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