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抗感染治疗原则与药学监护



《败血症的抗感染治疗原则与药学监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败血症的抗感染治疗原则与药学监护(45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血源性性感染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原则与药学监护杜丽芬血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病原学变迁诊断和预后发病及诱发因素抗菌药物的选用菌血症(bacteremia)F细菌短暂入血,无毒血症毒血症(toxemia)F细菌毒素所致,全身症状败血症(septicemia)F细菌入血大量繁殖,毒血症表现脓毒血症(pyemia)F败血症伴多发脓肿,病程较长者败血症和菌血症均称之为血流感染败血症和菌血症均称之为血流感染败血症属全身性严重感染败血症属全身性严重感染近年来院内获得者增多,院外减少院内败血症病原常呈多重耐药,病死率高及早诊断及针对病原治疗极为重要抗菌药物的正确选用需综合考虑下列因素可能的病原菌细菌耐药性的变迁诱发
2、因素原发病灶和原发疾病感染发生的场所病原学细菌 需氧菌 90% 厌氧菌 5-7% 真菌 1-2%院内外感染病原不同败血症病原菌(占总数%)院内感染病原菌院内感染病原菌 金葡菌、CNS 大肠 肺杆 其它肠杆菌 绿脓等假单胞 肠球 不动杆菌 黄单胞菌(Xanthomonas) 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spp.) 脆弱类杆菌 白念珠菌等真菌院外感染病原菌院外感染病原菌 肺炎球菌等 大肠 金葡、表葡 草绿链 沙门菌属 流感杆菌 肠球菌属 厌氧菌 真菌(较院内明显少见)病原菌变迁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葡萄球菌败血症增多(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近年来肠球菌感染增多真菌败血症增多,90年
3、代院内感染占第4位,为80年代的2-4倍入侵途径病原菌与年龄、性别关系发病及诱因(1)发病处所:院内、院外病原菌不同 院内 不同科、病室不同 病室内流行菌株因时而异免疫功能缺陷:常见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 Wbc38.C或38。C;新出现的心脏杂音或杂音发生改变;栓塞性改变(动脉、肺、颅内、结膜等)皮肤异常表现(如淤点、淤斑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传导阻滞;并合并有下列情况之一,外科手术或组织病 理学发现心脏赘生物、或超声心动图发现赘 生物的依据。病原学诊断病原学诊断投予抗菌药物前血培养3-4次,每次间隔1-2h,每次抽血量10-15ml(与培养液1:10混合)用药后热不退,继送血培养,疑为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