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重难点讲解 超详细的哦



《高中化学重难点讲解 超详细的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重难点讲解 超详细的哦(18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盐类的水解重难点知识讲解1、根据强碱弱酸盐溶液的pH大小判断弱酸的相对强弱 强碱弱酸盐的溶液因水解而呈碱性,例 NaAc、NaCN、NaClO、Na2CO3、NaF。影响水解平衡的外界条件有温度、盐溶液的浓度、等,但决定水解程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当其它条件相同时,水解生成的酸越弱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那么就可根据强碱弱酸盐溶液的pH大小,判断对应酸的酸性强弱,若溶液的pH越大,水解所得的对应酸的酸性就越弱。 2、酸式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NaHSO4、NaHCO3、NaHS、NaH2PO4等均是酸式盐,酸式盐溶液不一定呈酸性,若是强酸的酸式盐溶液一定呈酸性,例如NaHSO
2、4,但弱酸的酸式盐呈酸性还是碱性,要看酸式酸根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谁更大。常见盐溶液酸碱性归纳如下: 碱性: NaHCO3、NaHS、NaHPO4酸性: NaHSO4、NaH2PO4 3、盐溶液中离子种类及浓度关系的判断 如 K2S溶液中离子有K、S2、HS、H、OH。下面以0.1molL1 Na2CO3溶液为例说明盐溶液中离子浓度间的关系,溶液中存在电离和水解: (1)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C(Na)C(CO32)OHH(2)电荷守恒关系(溶液对外不显电性) C(Na)C(H)2C(CO32)C(OH)C(HCO3) (3)物料守恒 Na2CO3固体中n(Na)2n(CO32),即为n(Na)2
3、n(C) 溶液中 CO32一部分变为HCO3、H2CO3,故有: C(Na)2C(CO32)C(HCO3)C(H2CO3) (4)水电离出的H和OH物质的量相等. C(OH)C(H)C(HCO3)2C(H2CO3)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重难点知识剖析(一)溶液pH的计算方法(25)1、酸溶液(1)强酸溶液,如HnA,设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C(H)nC molL1,pHlgC(H)lg(nc)。(2)一元弱酸溶液,设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电离度为,则C(H)C,pHlg(C)。(3)两强酸混合2、碱溶液(1)强碱溶液,如B(OH)n,设物质的量为C molL1,C(OH)nC
4、 molL1,(2)一元弱碱溶液,设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电离度为,C(OH)C,(3)两强碱混合由,先求出混合后的C(OH),再通过Kw求混合后C(H),最后求pH。3、强酸与强碱混合先依据HOHH2O,判断是否有过量的情况,可以分为下面三种情况:(1)若恰好中和,在25时,pH7;(2)若酸过量,先求出中和后的剩余C(H),再求pH;(3)若碱过量,先求中和后剩余的C(OH),再通过Kw求C(H),最后求pH。(二)酸碱中和滴定1、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X元酸A和Y元碱B发生完全中和反应,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利用上面这些关系式,并根据中和反应完全时滴定用去的已
5、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的体积,就很容易计算出酸或碱溶液的浓度。2、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1)关键有两个: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以及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 为准确测定溶液的体积,应选用精确度较高的滴定管和移液管(不作要求),并注意正确使用。(2)指示剂的选择选择指示剂时,一般要求变色明显(所以一般不选用石蕊),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恰好中和时的pH要吻合。在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中,不用石蕊作指示剂,主要原因是:石蕊的“红色紫色”、“紫色蓝色”的颜色变化不够明显,不利于及时、准确地作出酸碱是否恰好完全中和的判断。强酸强碱相互滴定,生成的盐不水解,溶液显中性,可选择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
6、剂。酚酞:酸滴定碱颜色由红刚好褪色;碱滴定酸颜色由无色到浅红色。甲基橙:酸滴定碱颜色由黄色到橙色;碱滴定酸颜色由红色到橙色。强酸弱碱相互滴定时,由于生成强酸弱碱盐使溶液显酸性,所以应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强碱弱酸相互滴定时,由于生成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而应选用酚酞作指示剂。说明:根据指示剂的变色判断出的滴定终点,并不是酸和碱完全反应的等当点,但没有一种指示剂的变色恰好是酸碱完全中和之点,因此把滴定终点看作等当点。指示剂用量常用23滴,因指示剂本身也是弱酸或弱碱。若用量过多,会使滴定时酸或碱的消耗量增加。(3)滴定操作步骤准备:检漏洗涤润洗注液调液读数滴定:移液(放液)滴加指示剂滴定终点读数重
7、复23次计算(取平均值)。为取得准确的结果,在操作中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在中和滴定前,必须用滴定液多次润洗滴定管,以确保溶液的浓度不被剩余在滴定管中的水稀释变小;加入指示剂的量控制为2滴3滴,以避免指示剂消耗酸或碱;临近终点时,滴液要慢,至指示剂变色“不立即”褪去或变为原色即为终点,避免过量。重视测定结果的复核。如在中和滴定时,要求把同一样品滴定两次,取两次测定数值的平均值求算结果。利用数据进行计算,要求所用计算公式正确、取用的数据符合实验事实,并注意各数据的精确程度与实验条件相符。3、中和滴定的实验误差待测液所测浓度的误差与标准液体积及待测液体积测量过程中的不正确操作成正相关。附:酸碱中
8、和滴定的误差分析表操作及读数误差原因导致未用标准液洗涤滴定管c标变小,消耗的V标增大偏高未用待测液洗涤移液管或所用的滴定管c待变小,消耗的V标减小偏低用待测液洗涤锥形瓶V待增大,消耗的V标增大偏高洗涤后的锥形瓶未干燥虽然V待增大,但c待变小,n待不变无影响标准液漏滴在锥形瓶外1滴V标增大偏高待测液溅出锥形瓶外1滴 V待变小,消耗的V标减小偏低移液管悬空给锥形瓶放待测液使待测液飞溅在瓶内壁,V标变小偏低移液管下端的残留液吹入锥形瓶内使V待增大,消耗的V标增大偏高滴定前仰视滴定管读数,滴后平视V标减小偏低滴前平视,滴后仰视V标增大偏高滴前仰视,滴后俯视V标减小偏低滴定管滴前有气泡,滴后无气泡V标增
9、大偏高滴定管滴前无气泡,滴后有气泡V标减小偏低达终点后,滴定管尖嘴处悬一滴标准液V标增大偏高原电池 化学电源重难点知识剖析(一)原电池1、定义: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2、原电池原理以锌铜原电池为例:负极活泼金属(Zn):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不活泼金属(Cu):2H2e=H2(还原反应)总反应:ZnH2SO4=ZnSO4H2或Zn2H=Zn2H2说明:(1)电极的判断正极:较不活泼的极为正极,或者电子流入的极,或者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正极。负极:较活泼的金属电极为负极,或者电子流出的极,或者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负极。(2)原电池中电荷的流动在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在外电路,电子(负
10、电荷)由锌片(负极)经导线(包括电流表和其他用电器)流向铜片(正极),使负极呈正电性趋势,正极呈负电性趋势。由电性作用原理可知,盐桥中的K+向正极移动,Cl-向负极移动。这样就形成了电荷连续定向移动,形成闭合电路。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具有活泼性不同的两种电极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化合物等,作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本身不变。(2)具有电解质溶液(一般不与活泼性强的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形成闭合回路(有盐桥连接或在溶液中接触)。4、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1)根据给出两个电极反应式,写总反应式。已知两个电极反应式,写总反应式并
11、不难,只要使两个电极反应式得失电子数相等后,将两式相加,消去相同的化学式即可。(2)给出总反应式,写出电极反应式。书写电极反应式的写法步骤一般分为四步:列物质、标得失;选离子、配电荷;配个数、巧用水;两式加、验总式。(3)对于较复杂的原电池或电解池的过程,要分清什么发生了氧化反应,什么发生了还原反应,按照电荷守恒,写上H或OH或其它离子,考虑是否加H2O,最后通过两个电极反应相加来检验是否与题给总反应一致。说明: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两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在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书写电极反应时,应重视介质是否参与反应,并注意两极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电极反应式中若有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