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与免疫



《病毒感染与免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感染与免疫(46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病毒感染与免疫2022-5-292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一、病毒感染传播方式二、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感染与肿瘤 2022-5-293传播途径 同细菌; 吸入是最常见的病毒感染途径; 多数病毒以一种方式进入宿主机体,也可见以多途径感染的方式感染机体的病毒。2022-5-294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主要感染途径传播方式及途径病毒种类呼吸道空气、飞沫或皮屑流感病毒、鼻病毒等消化道污染水或食品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他肠道病毒等输血、注射或器官移植污染血或血制品污染注射器HIV、乙型肝炎病毒等眼或泌尿生殖道接触、游泳池、性交HIV、疱疹病毒1、2型等经胎盘、围产期宫内、分娩产道、哺乳等
2、乙肝病毒、HIV等破损皮肤昆虫叮咬、狂犬、鼠类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等2022-5-295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中个体间的传播 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2022-5-296 垂直传播:通过胎盘、产道、乳汁,病毒由亲 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胎盘、产道 乳汁2022-5-297 产前产前 胎盘胎盘 风疹、巨细胞病毒、梅风疹、巨细胞病毒、梅 毒螺旋体、弓形体、淋毒螺旋体、弓形体、淋 病奈瑟菌病奈瑟菌 围产期围产期 已感染的产道已感染的产道 衣原体衣原体 产后产后 哺乳哺乳 直接接触巨细胞病毒、乙直接接触巨细胞病毒、乙 型肝炎病毒型肝炎病毒 生殖细胞生殖细胞 人基因组含病毒人基因组含病毒D
3、NA 多种反转录病毒多种反转录病毒二、 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细胞水平)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整体水平)2022-5-299(一)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一)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杀细胞效应杀细胞效应 稳定状态感染稳定状态感染 包涵体形成包涵体形成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2022-5-2910杀细胞效应p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导致细胞裂解死亡,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导致细胞裂解死亡,多见于无包膜,毒性强的病毒多见于无包膜,毒性强的病毒2022-5-2911病毒释放、细胞裂解溶细胞型释放细胞裂解破坏!2022-5-2912 细胞病变作用(细胞病变
4、作用(cytopathic effect,cytopathic effect, CPE CPE): 病毒大量复制过程中可损伤细胞核、病毒大量复制过程中可损伤细胞核、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导致细胞裂解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导致细胞裂解死亡。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死亡。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种杀细胞性病毒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 p杀细胞效应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的病理改变(杀细胞效应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的病理改变(CPE)来)来反映反映 体外实验:作为病毒增殖指标(细胞病变 cyt
5、opathic effect,CPE)正常细胞感染病毒后细胞病变(CPE)如发生在体内,后果?2.稳定状态感染: steady state infection 有包膜病毒感染 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 细胞仍分裂繁殖。有包膜病毒释放方式稳定型释放出芽不破坏细胞,但可使细胞表面出现病毒抗原-靶细胞细胞无明显病变,但有重要病理意义细胞膜上出现新抗原细胞膜上出现新抗原感染细胞易受免疫系统攻击靶细胞细胞融合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诊断意义 3、细胞内形成包涵体包涵体(包涵体(inclusion bodyinclusion body)病毒感染的细胞浆内)病毒感染的细胞浆内/ /核核内,出现的光
6、镜下可见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可内,出现的光镜下可见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可作为病毒感染的依据。作为病毒感染的依据。狂犬病毒包涵体-内基小体巨细胞病毒包涵体4. 细胞凋亡(apoptosis): 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是正常的生物学现象。病毒感染可启动细胞凋亡基因,导致细胞凋亡。如HIV感染导致免疫细胞凋亡,引起免疫细胞破坏,出现病理损伤。2022-5-2920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某些某些DNA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在感染中可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在感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细将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细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触抑
7、制,细胞转化也可由病毒蛋白诱导发生。细胞转化也可由病毒蛋白诱导发生。 基因整合或其他机制引起的细胞转化与基因整合或其他机制引起的细胞转化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肿瘤形成密切相关。免疫损伤在病毒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免疫损伤在病毒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1.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型型 (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型(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型(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2.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型(迟发型)超敏反应型(迟发型)超敏反应3.3.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过量细胞因子释放可致严重病理反应过量细胞因子释放可致严重病理反
8、应4.4.免疫抑制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病毒感染后抑制免疫功能病毒感染后抑制免疫功能-AIDS-AIDS(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2022-5-2922(三)病毒的免疫逃逸 病毒通过逃逸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等逃避免疫应答。编码特异性抑制免疫反应蛋白质逃避免疫 形成合胞体使病毒在细胞间传播逃避抗体作用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三)持续性病毒感染 类型 1、慢性感染 chronic infection 2、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3、慢发病毒感染 slow virus infection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delayed complication 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