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预算管理体制



《第十三章 预算管理体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 预算管理体制(31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第十三第十三章章 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目录页 CONTENTS PAGE 本章要求: 1.了解: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 2.理解:预算管理体制含义 3.掌握: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内容及理论依据 4.熟练掌握:我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01 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4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一、统收统支体制(一、统收统支体制(1949194919521952年)年) 中央中央收入收入支出支出地方地方中央高度集权中央高度集权逐步下放财权逐步下放财权5 二、分类分成体制 (1953-1958) 中央中央固定比例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分成收入地方地方中央中央地方地方中央中央地方地方调
2、剂分成调剂分成 收入收入预算支出预算支出正常支出正常支出专项支出专项支出中央正常支出中央正常支出地方正常支出地方正常支出如果能抵补,多余部分核如果能抵补,多余部分核定比例上解定比例上解不再划给地方不再划给地方固定收入固定收入上解比例上解比例(地方固定收入地方正常支出地方固定收入地方正常支出)地方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留用比例地方正常支出地方固定收入留用比例地方正常支出地方固定收入按某年核定这两个比例,以后年度按这些比例上解或留用。1957年企业分成:中央80,地方20。6 固定收入固定收入 中央中央固定比例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分成收入地方地方中央中央地方地方中央中央地方地方调剂分成调剂分成 收入收入
3、预算支出预算支出正常支出正常支出专项支出专项支出中央正常支出中央正常支出地方正常支出地方正常支出如果地方固定收入不能抵补地方经常支出,如果地方固定收入不能抵补地方经常支出,不再划给地方如果地方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两项和能抵补地如果地方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两项和能抵补地方经常支出,多余部分核定比例上解。方经常支出,多余部分核定比例上解。上解比例上解比例(地方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地方正常支出地方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地方正常支出)(地方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比例分成收入)留用比例地方正常支出(地方固定收入留用比例地方正常支出(地方固定收入地方
4、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地方固定比例分成收入)按某年核定这两个比例,以后年度按这些比例上解或留用。 5年不变。1957年企业分成:中央80,地方20。7 三、总额分成(三、总额分成( 19591959 19701970;1976 1976 1979 1979 )如果预算收入总额如果预算收入总额预算支出总额,多余部分要核定比例上解:预算支出总额,多余部分要核定比例上解:上解比例(地方预算收入总额地方预算支出总额)地方预算收入总额留用比例地方预算支出总额地方预算收入总额优点优点:把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结合起来,使中央与地方团结起来。缺点缺点:总额分成比例一年一变,进而以造成中央与地方争基数、吵比例,使收支
5、规模难以确定。总额分成下,由于中央和地方没有其相应的固定收入,地方政府作为财政收入的征收主体,难免只注意大宗收入,忽视零星、税源分散的收入,不利于足额、及时筹集财政资金。如果预算收入总额如果预算收入总额预算支出总额,差额由中央给予定额补助:预算支出总额,差额由中央给予定额补助:补助定额地方预算支出总额地方预算收入总额8 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阶段,即分灶吃饭(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阶段,即分灶吃饭(1980-19931980-199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进行了重大改革与调整。11980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
6、干”体制中央中央固定比例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分成收入地方地方中央中央 80地方地方20中央中央地方地方调剂分成调剂分成 收入收入预算支出:预算支出:按其事业隶属关系划按其事业隶属关系划分分中央预算支出中央预算支出地方预算支出地方预算支出固定收入固定收入抵补后,余者上缴中央三项收入不足,中央按差额定额补助分成比例五年不变以1979年预算收支执行数为基础,经过适当调整,确定地方收支包干基数。 收入收入9 21985年实行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体制中央中央固定比例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分成收入地方地方地方地方预算支出预算支出中央预算支出中央预算支出地方预算支出地
7、方预算支出固定收入固定收入两项收入不足,中央按差额定额补助按税种分按税种分中央中央不宜包干的专项支出,中央拨不宜包干的专项支出,中央拨款安排款安排固定收入大于支出,定额上解,后改为按一定比例上解以1983年预算收支执行数为基础,经过适当调整,确定地方收支包干基数。确定比例主要形式:总额分成(北京、天津等17个地区)、定额上解(黑龙江一省)、定额补助(吉林、江西等)、民族地区预算管理体制(定额补助,5年内每年增10)、大包干(广东、福建两省)。地方留成少,不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中央财政负担有增无减,连年发生赤字。10 针对原定体制存在的问题,1988年中央决定对各地区实行不同形式的包干办法,主要
8、的包干形式有:(1)收入递增包干收入递增包干; (2)总额分成总额分成 ;(3)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 (4)上解额递增包干上解额递增包干 ;(5)定额上解定额上解 ;(6)定定额补助。额补助。 与以前比,收入增,地方从增收中多留一部分数额,调动地方积极性。弊端?弊端? 31988年对地方财政包干办法的改进年对地方财政包干办法的改进02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及理论依据12 一、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一、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一)分级分税预算体制的主要特征 分级分税预算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
9、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13 一、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一、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二)分级分税预算体制的要点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或横向转移)两种形式。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14 二、收支划分的基本依
10、据二、收支划分的基本依据 1.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性 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从支出角度分析,按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展次性,另一方面则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的层次性。 2.集权与分权关系 公共需要的层次性作为划分收支的标准,是市场经济国家分级预算体制的一般标准,通用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但各国的收支划分是不同的,有的差别还很大,主要取决于由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决定的集权与分权关系。所以,集权与分权关系也是划分收支的基本标准之一。03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16 一、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根据现行中央政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