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技术创新的模式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技术创新的模式与发展》(34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模式与发展技术创新的模式与发展第一节 根本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一根本性创新涵义与特点二渐进性创新涵义与特点三渐进性创新的知识螺旋四渐进性创新与企业成长1.1.根本性创新概念根本性创新概念一.根本性创新涵义与特点技术领域的根本性创新指技术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技术领域的根本性创新指技术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 ,这这种创新往往与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相联系种创新往往与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相联系. .跟随根本性创新跟随根本性创新之后之后, ,常常伴随有持续性的改进与拓展常常伴随有持续性的改进与拓展, ,促使技术突破走促使技术突破走进实用阶段进实用阶段. .如贝尔实验室发现半导体的放大作用如贝尔实
2、验室发现半导体的放大作用, ,制成制成晶体管放大器替代电子管晶体管放大器替代电子管, ,从而开创人类的硅文明时代从而开创人类的硅文明时代. .非技术领域的根本性创新有多种形式非技术领域的根本性创新有多种形式, ,如组织管理如组织管理, ,市场营市场营销销, ,制度体制制度体制, ,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 ,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重大突破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重大突破, ,同样创造出新的时代同样创造出新的时代. .如以集装箱做为运输单位替代普通散如以集装箱做为运输单位替代普通散件杂货进行货物运输件杂货进行货物运输, ,带来全球运输业革命性的变革。带来全球运输业革命性的变革。 根本性创新一般伴随有重大科学
3、发现根本性创新一般伴随有重大科学发现, ,技术发明技术发明, ,模式根模式根本改变等创新活动本改变等创新活动, ,表现出如下特征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是突破性一是突破性, ,如人类历史上的三次产业革命如人类历史上的三次产业革命, ,蒸汽机的发蒸汽机的发明明, ,电力的发明电力的发明; ;核能与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核能与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 .二是非连续性二是非连续性; ;三是带动性三是带动性, ,如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 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2.2.根本性创新特点根本性创新特点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信息时代 技术领域渐进性创新技
4、术领域渐进性创新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和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引起的持续性的创完善引起的持续性的创新新. .这种创新在技术原理这种创新在技术原理上没有重大变化上没有重大变化, ,但聚集但聚集起来有巨大的累积性效起来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果. .在现实经济技术活动在现实经济技术活动中中, ,大量的技术创新是渐大量的技术创新是渐进性的进性的. .非技术领域渐进性创新非技术领域渐进性创新是对各种非技术领域的是对各种非技术领域的改进和完善引起的持续改进和完善引起的持续性的创新性的创新, ,这种创新对社这种创新对社会的进步也会产生巨大会的进步也会产生巨大的累积性效果的累积性效果. .如管理思如管理思想中对人性
5、认识的渐进想中对人性认识的渐进性变化导致管理理论的性变化导致管理理论的不断拓展不断拓展. . 1.1.渐进性创新概念渐进性创新概念二.渐进性创新涵义与特点2.2.渐进性创新特点渐进性创新特点渐进性创新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和完善的创新活动,一般表现有如下特征:一是渐进性一是渐进性; ;如第一部商用计算机之后,伴随着许多渐进性的创新,使得电脑进入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行业领域.二是不间断性二是不间断性; ;三是累积性三是累积性, ,每个创新带来的变化都很小,但它们聚集起来能产生巨大的效果,如计算机存储能力的增加,外围设备标准化等,每一个创新都微不足道,但它们的集合使计算机产生整体大于部分和的效果.从长期
6、来看,渐进性创新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它所产生的累积效应通常都会超过根本性创新.三.渐进性创新与企业成长渐进创新或持续改进渐进创新或持续改进(CI)(CI)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长与竞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长与竞争. . 公司广泛的参与持续的渐进性创新公司广泛的参与持续的渐进性创新, ,是以改进公司绩效为是以改进公司绩效为目的目的, ,是有计划是有计划, ,有组织的过程有组织的过程, ,有有5 5个层次个层次. . 层次 特征发展趋势层次一:本能的CI问题只是随机的被发现;没有正式的进行持续创新的组织结构;偶尔的持续改进活动而且没有广泛参与性;主要由专家来解决企业的主要问题;注重短期利益;没有影
7、响人力资源的创新战略。从层次一向层次五发展层次二:有组织的CI企业内有一个正式建立、发展CI的部门;员工运用规范的程序来解决问题;强调员工参与;进行与CI相关的方法培训;构建CI管理体系;构建CI识别系统;经常对CI的运行进行比较。层次三:有目标的CI企业具有正式的对战略目标的部署按照目标来监控、评价CI。层次四:主动的CI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具有高度责任感;主动进行CI;高水平的CI实践活动。层次五:完全的CICI已经成为企业工作的最主要方式;主动获取和共享知识;员工主动参与创新过程,包括渐进性创新与根本性创新。渐进创新演化路线图五个层次的CI90%90%的继承的继承,10%,10%的创新的创
8、新是联想走过是联想走过的路的路, ,它证明了坚持渐进性地推进它证明了坚持渐进性地推进创新创新, ,是一条变革成本低是一条变革成本低, ,转轨阻力转轨阻力小小, ,制度变迁平滑的创新之路制度变迁平滑的创新之路. .联想联想的创新有两个特点的创新有两个特点: :一是一是创新大都以创新大都以“引进引进”为基础为基础, ,创创新源主要来自新源主要来自“引进引进”和和“学习学习”; ;二是二是创新大多以改良型创新为主创新大多以改良型创新为主, ,具有根本性和独创性的创新行为并具有根本性和独创性的创新行为并不多不多. .但是联想正是在这种引进学但是联想正是在这种引进学习的基础上习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坚持
9、改进的结合实际坚持改进的创新创新, ,使联想稳步地走向了成功使联想稳步地走向了成功. .创始人柳传志创始人柳传志联想的成长书写了渐进性创新的历史联想的成长书写了渐进性创新的历史. .第二节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一自主创新涵义与特点二模仿创新涵义与特点三模仿创新与技术空心化四自主创新的时代意义1.1.自主创新概念自主创新概念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指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研究开发活动指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研究开发活动, ,探索技术探索技术前沿前沿, ,突破技术难关突破技术难关,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形形成自主开发能力成自主开发能力, ,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完成技术创新全即主要依
10、靠自身力量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过程, ,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掌握核心技术所有权掌握核心技术所有权. . 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包括三层含义包括三层含义: :1)1)原始创新原始创新, ,即原创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即原创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2)2)集成创新集成创新, ,即对已有科学技术成果的系统集成即对已有科学技术成果的系统集成; ;3)3)消化吸收再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 .在有选择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在有选择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
11、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一.自主创新涵义与特点系列芯片系列芯片一是创新重在一是创新重在“自主自主”, ,自主并非指完全依靠本国力量一切自主并非指完全依靠本国力量一切 从零起步从零起步, ,是指有自主权的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是指有自主权的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二是创新二是创新“自主自主”寻求的是技术自主寻求的是技术自主, ,不是技术自立不是技术自立, ,是在开是在开 放的背景下放的背景下, ,自主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和进程自主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和进程; ;三是自主创新不是主体的概念三是自主创新不是主体的概念, ,而是方式的概念而是方式的概念. . 2.2.自主创新特点自主创新特点玉柴挖掘机玉柴
12、挖掘机徐工旋挖钻机徐工旋挖钻机南车高速列车南车高速列车药品测试剂药品测试剂柳工装载机柳工装载机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产品系列产品系列1.1.模仿创新概念模仿创新概念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基于引进技术基础上是基于引进技术基础上, ,通过学习通过学习, ,分析进行的分析进行的再创新再创新. .多数情况下多数情况下, ,是在率先创新者已有的科技成果上是在率先创新者已有的科技成果上“模仿模仿”, ,根据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 ,利用企业资源发明出新的产品或利用企业资源发明出新的产品或是改进已有商品是改进已有商品, ,目的是提高技术能力获得竞争优势目的是提高技术能力获得竞争优势. . 模仿创新模仿创新一般一般包括
13、两种方式包括两种方式: :一种一种是是完全模仿完全模仿, ,即对即对市场上市场上现有产品的现有产品的完全完全仿制仿制. .完全模仿带动企业完全模仿带动企业进行新进行新的的技术活技术活动动, ,很多企业发展都从模仿技术开始的很多企业发展都从模仿技术开始的. .另一种是模仿后再另一种是模仿后再创新创新, ,即在引入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即在引入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 ,在模仿产品基础上创在模仿产品基础上创新新, ,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 .模仿创新可节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模仿创新可节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 ,降低投资降低投资风险风险, ,回避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回避
14、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 ;但在技术上有可能受但在技术上有可能受到技术领先者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壁垒或法律制度的障碍到技术领先者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壁垒或法律制度的障碍. . 二.模仿创新涵义与特点模仿创新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积累和加快技术进步的模仿创新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积累和加快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重要途径之一, ,因为模仿创新具有以下特性:因为模仿创新具有以下特性: (1)(1)积极跟随性积极跟随性; ; (2)(2)市场开拓性市场开拓性; ; (3)(3)“看中学看中学”的积累性的积累性; ; (4)(4)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 . 2.2.模仿创新特点模仿创新特点三.模
15、仿创新与技术空心化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成功的关键是技术模仿之后的学习积累成功的关键是技术模仿之后的学习积累, ,这是一这是一个长期的技术积累过程个长期的技术积累过程. .如果没有模仿之后的创新如果没有模仿之后的创新, ,就会就会陷入陷入“技术空心化技术空心化”的陷阱的陷阱. . 产业空心化产业空心化: :是指随着对外投资的发展,生产基地向国外转移,国内制造业不断萎缩弱化,导致本土经济增长放缓的现象.这种产业转移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比较劣势造成的. 技术空心化技术空心化: :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使本国产业被长期锁定在低附加值的产业链低端,而无法实现产业升级的产业空心化.因为技术要素造
16、成的产业空心化现象就是技术空心化. 空心化现象空心化现象是资源全球化配置的体现是资源全球化配置的体现. .当资源跨国配置的收当资源跨国配置的收益增加足以弥补本国要素成本的提升益增加足以弥补本国要素成本的提升, ,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要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要素转移素转移, ,即资本、人才、技术、资源要素转移等即资本、人才、技术、资源要素转移等. . 发展中国家技术空心化的原因:一是一是许多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原本就缺乏相应技术,处于一种绝对的技术真空状态.。 二是二是侧重于以廉价劳动力,资源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缺乏独立研究开发与自主品牌的培养,产业没有核心技术,基本上只是组装车间. 三是三是产业发展形态
17、大多处于“橄榄型”阶段,即重心放在产业链生产制造环节,很少企业处于先进的“哑铃型”状态,即研发市场投入大,生产制造环节投入少. 没有再创新的技术模仿虽然使技术整体进步了,但技术的相对落差却越来越大。 四.自主创新的时代意义原始创新原始创新处于自主创新三种模式的核心地位,它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大突破,不仅有新概念,新原理或新方法生成,而且还可能产生新的学科.原始性创新的诞生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引进再创新引进再创新, ,引进,模仿,借鉴,实现技术积累再创新现在是,将来也应该是企业创新的主要方式,它已经使许多企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成长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进步.我国的汽车产业,消费电子产业,移动通信
18、产业等都是通过引进再创新发展的. 集成创新集成创新是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创新过程,目的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出现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第三节 原始创新与二次创新一原始创新涵义与特点二二次创新涵义与特点三二次创新过程特征四二次创新与后发优势一.原始创新涵义与特点原始创新原始创新: :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并取得商业化成功,它是最根本的创新.原始创新特点原始创新特点: :一般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首创性,前所未有
19、;二是突破性,在原理,技术,方法等某个或多个方面实现重大变革;三是带动性,对科技自身发展有重大牵引作用,同时对经济和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变革.二.二次创新涵义与特点二次创新二次创新: :指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进行的,按已有的技术范式,并沿既定技术轨迹而发展的技术创新,或者是引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二次创新特点二次创新特点: : 一是目的性;二是开放性; 三是渐进性;四是效率性; 五是可行性. 二次创新理论提出者浙江大学教授吴晓波二次创新过程概括为图二次创新过程概括为图3-13-1表示表示. .二次创新一般是从有目的的技术引进开始,然后在应用技术的生产过程中不断消化,吸收逐渐转化成为引
20、进主体的技术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它是一个逆向的技术能力形成与积累过程.即引进现行技术掌握生产技术掌握设计技术掌握设计原理开发改进型产品和工艺.图3-1 二次创新过程模型 三.二次创新的过程特征国产化 引进引进销售生产设备/工艺重组R&D1 1. .引进引进模仿创新模仿创新: :引进本国或本地区尚不存在的技术,工艺,产品等,通过对引进技术的应用进行消化,吸收和学习,以逐渐掌握引进技术的运行为基本特点.图3-2所示. 图3-2 引进-模仿创新按照技术体系发展的进化过程,二次创新可以分解为模仿创新、创造性模仿、改进型创新、R&D型创新等四种路径.引进销售生产设备/工艺重组对于企业,这是新技术与新工艺
21、的应用,使企业跃上新的技术发展台阶,获得生产与国外相同的新产品能力.2 2引进引进创造性模仿创新创造性模仿创新: :对引进技术应用的消化,吸收之后,结合本国技术能力和市场需求的现实,对引进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国产化创新.图3-3所示.图3-3 引进-创造性模仿创新销售国产化引进,设备/工艺重组生产在国产化过程中,企业现有技术结构与引进技术结构相互适应和相互融合,在尽量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采用国内已有的原材料与零部件.这一阶段虽然仍以维持引进产品的性能进行工艺创新为主,但是国产化使技术引进主体的产品和工艺设计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并掌握相应的基本技术原理和专有技术.3 3引进引进改进型创新改进型创新:
22、 :对引进技术掌握之后,在技术积累基础上,结合国内市场消费需要进行研究与开发,以逐步形成企业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为基本特点,图3-4所示.对企业而言,根据国内市场需要,扩大了引进技术的应用领域或进行了产品新功能的开发,因此具有创新意义.这一阶段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开发出新工艺和新产品,使技术引进主体获得较高水平研究开发能力,并促进引进主体新技术体系形成.销售生产引进R&D/改进产品工艺销售国产化图3-4 引进-改进型创新引进销售生产 R&D图3-5 引进-R&D型创新4 4引进引进R&DR&D型创新型创新: :这里的技术引进是引进国际上的新兴技术甚至是实验室的技术;R&D是对引进的新兴技术进行早
23、期参与和研究开发,以及时获取最新技术动态为目的,图3-5所示.这种创新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的模式,因为相对于一次创新来说,它具有风险低,花钱少,省时间,效率高的特征,但是要求引进主体具有较高水平R&D能力并掌握先进的生产能力.二次创新是技术引进主体技术渐进积累与提升过程,有效提高了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二次创新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谋求发展的主要模式. 二次创新二次创新有可能使技术引进主体通过对外部技术的吸收模仿再创新,进而转化成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获得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后发优势意指技术与经济落后的国家利用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验发展经济,获取更佳的经济效益和更快的经济
24、增长速度,实现与先进国家经济趋同化. 四.二次创新与后发优势为什么出现后发优势为什么出现后发优势? ?因为后起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存在有先发国家不具备的特殊有利条件:1)“替代性”的广泛存在;2)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 备和资金; 3)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 成功经验; 4)相对落后会造成社会的 紧张状态. 但是但是, ,后发并非都是优势后发并非都是优势.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劣势是与后发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劣势是与后发优势并存的优势并存的. .先发国家先发国家( (或企业或企业) )通常会在技术进入壁垒、生通常会在技术进入壁垒、生产规模效应和市场锁定等方面享有先发优势产规模效应和市场锁定等方面享有先
25、发优势. .先发国家先发国家( (或企或企业业) )会通过技术本身的反求困难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来设会通过技术本身的反求困难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来设置技术的进入壁垒置技术的进入壁垒, ,使后发企业难以追赶使后发企业难以追赶; ;先发国家先发国家( (或企业或企业) )也会不断地开发和研究新技术也会不断地开发和研究新技术, ,使后发企业陷入追赶使后发企业陷入追赶落后落后追赶的陷阱追赶的陷阱, ,难以与其竞争难以与其竞争; ;先发国家先发国家( (或企业或企业) )也会应用先也会应用先研发的机会制定行业技术标准研发的机会制定行业技术标准, ,迫使后发企业被动遵从迫使后发企业被动遵从; ;先发先发国
26、家国家( (或企业或企业) )也会利用先进入市场的优势也会利用先进入市场的优势, ,设置市场进入壁设置市场进入壁垒垒, ,获得市场占有率获得市场占有率. .所以所以, ,后发国家后发国家( (或企业或企业) )一定要做有价一定要做有价值的学习者值的学习者, ,在引进基础上潜心消化、吸收、掌握这些技术在引进基础上潜心消化、吸收、掌握这些技术, ,结合本国结合本国( (或企业或企业) )实际和自身优势的基础实际和自身优势的基础, ,进行再创新进行再创新, ,才能才能获得后发优势获得后发优势. .我国的家电产业、移动电话产业等新型消费我国的家电产业、移动电话产业等新型消费品工业品工业, ,都是通过国
27、外的消费示范进行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都是通过国外的消费示范进行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发展起来的发展起来的. .第四节 封闭创新与开放创新一封闭式创新涵义与特点二开放式创新涵义与特点三开放式创新的赢利方式四开放式创新的实现路径一.封闭式创新涵义与特点封闭式创新封闭式创新: :R&D的研发是在公司实验室或研发中心进行内部研究开发以取得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应用知识产权实施技术封锁,获得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从而得到超额回报.即研究新技术到商业化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在自己公司的实验室完成,不需要外界帮助.这是20世纪的企业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方式.封闭式创新特点封闭式创新特点: :研发创意,产品开发设计,产
28、品生产与市场化功能都是内嵌于企业自身系统完成.如果一项技术不是在企业内部创造出来的,被认为技术的功能性与实用性不能得到保证.因此,要保持领先地位,需通过企业自身中心研究实验室开发新产品以获取市场的货币收益.这种模式曾经创造了那个时代许多企业的辉煌. 二.开放式创新涵义与特点切萨布鲁夫教授通过对美国高通数字技术公司,基因酶生物制药集团,宝洁日用消费品公司和芝加哥报业集团的创新调研后,提出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开放式创新的概念: :“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取,其商业化路径可以从公司内部进行,也可以从公司外部进行”.开放式创新模式正在成为当今一些领先型企业实践并已经从中获得收益的一种有效
29、的商业模式. 哈佛商学院的切萨布鲁夫( Chesbrough ) 开放式创新首创者 开放式创新模式特点开放式创新模式特点(1)(1)杠杆效应杠杆效应: :创新的杠杆效应可以理解为用较少资源获取更多多收益,即“以少博多”.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到更为广泛的群体中寻找答案,能够获得求解方案的杠杆效应. (2)(2)效率提高效率提高: :系统开放,帮助有价值的创意流向能有效开发其潜力的地方,或者促进产品以及技术走向有能力使之商业化路径,提高创新价值的识别能力,分散创新风险负担. (3)(3)利润拓展利润拓展: :开放系统,加速具有潜在价值但企业自身难于市场化的技术走向市场,增加技术经营许可收入;捕捉外部
30、有价值的创意使之产品化市场化,拓展公司产品价值增加收入.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比较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比较封闭式创新基本原则封闭式创新基本原则开放式创新基本原则开放式创新基本原则本行业里最聪明员工都为我们工本行业里最聪明员工都为我们工作作不是所有最聪明的人都为我们工不是所有最聪明的人都为我们工作,而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所有作,而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所有聪明人通力合作聪明人通力合作自己进行发明创造,开发产品并自己进行发明创造,开发产品并推向市场,从研发事业中获利推向市场,从研发事业中获利外部研发成果与内部研发成果一外部研发成果与内部研发成果一样,都可以为公司创造利润样,都可以为公司创造利润最先把新
31、技术转化为产品的企业最先把新技术转化为产品的企业必将获利,所以必须自己研究,必将获利,所以必须自己研究,才能首先把新产品推向市场才能首先把新产品推向市场建立一个更好的企业模式比把产建立一个更好的企业模式比把产品争先推向市场更为重要,所以品争先推向市场更为重要,所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好创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好创意,就能成功意,就能成功应当牢牢控制知识产权,竞争对应当牢牢控制知识产权,竞争对手将无法从我们的发明中获利手将无法从我们的发明中获利应当从别人使用我们的知识产权应当从别人使用我们的知识产权中获利,也同样应当购买别人的中获利,也同样应当购买别人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三.开放式创新赢利方
32、式1)1)信息传播网络化信息传播网络化. .企业借企业借助互联网可以很容易的获助互联网可以很容易的获取技术创新需要的知识资取技术创新需要的知识资源和凝聚社会智慧源和凝聚社会智慧. .在今天在今天的网络世界里的网络世界里, ,知识资源知识资源“流入流入”或或“流出流出”都很方便都很方便. .2)2)外部知识快速崛起外部知识快速崛起. .由于由于“世界上的知识太多世界上的知识太多, ,分布分布太广太广, ,有用的知识实际上存有用的知识实际上存在于许多人的头脑中在于许多人的头脑中”. .现现在在, ,企业外部存在很多有用企业外部存在很多有用的知识资源的知识资源, ,可以直接获取可以直接获取. .3)
33、3)知识垄断走向结束知识垄断走向结束. .科研科研院所科研能力提高院所科研能力提高, ,非职务非职务发明增加发明增加, ,使非企业公司持使非企业公司持有专利数量不断增多有专利数量不断增多. .这些这些研究成果广泛传播研究成果广泛传播, ,致使致使2020世纪知识垄断权走向结束世纪知识垄断权走向结束. .4)4)风险资金极大发展风险资金极大发展. .由于由于风险投资通常会投资一些在风险投资通常会投资一些在企业内部发明并储存在研究企业内部发明并储存在研究和开发之间缓冲地带的新技和开发之间缓冲地带的新技术术, ,风险资金的投资风险资金的投资, ,帮助推帮助推动新技术快速市场化动新技术快速市场化. .四.开放式创新实现路径5.5.拓展创拓展创新业务新业务4.4.引入外引入外部技术部技术1.1.了解创了解创新进展新进展6.6.确定商确定商业模式业模式2.2.制定创制定创新计划新计划3.3.找到创找到创新差距新差距实现路径实现路径开放式创新探索者开放式创新探索者: :高通宝洁芝加哥报业生物制药高通宝洁芝加哥报业生物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