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语文课中的代词学习

上传者:97****76 2022-07-14 04:25:38上传 PPT文件 599.51KB
语文课中的代词学习_第1页 语文课中的代词学习_第2页 语文课中的代词学习_第3页

《语文课中的代词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中的代词学习(19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 代 词一、关于代词能够指代其他的词或词组所表示的事物的词。1、代词的虚实问题 王力汉语语法纲要:“另有一类词,如我、你、他、这、那、这么、这么着等等,它们本身并不能表示实物或德行行为,然而它们却能替代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的用途。由此看来,它们本身是虚词,而它们所代替的却是实词。我们把它们称为代词,代词可认为半虚词。”语法作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是实词。词汇意义含义抽象,如“这”、“何”、“者”。是虚词。2、古今代词分类的差异现代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古代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 辅助性代词二、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l“吾、我”语法作用上的差异 魏晋以前,“吾”很少作

2、宾语,但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是可以的。“我”则能够作宾语。如: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此教我先威众耳。(陈胜起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l“予、余”的关系 假借音同的两个字来记录同一个第一人称代词,二字上古同为余母鱼部字。古籍中,尚书多用“予”,左传多用”余”,可见借“予”在前。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侍坐)l“朕、台、卬”的消亡予欲左右有民!(尚书皋陶谟)曰:“余病矣。”(左传鞌之战)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汤誓)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邶风匏有苦叶)2、第二人称代词l“女(汝)、尔、若、而、乃”语法作用的差异 “女(汝)、尔、若”可作主

3、、宾、定语;“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作主语,但决不能作宾语。如: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记平原君)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聊斋促织)l现代汉语中继承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我”l“女”与“汝”的关系 二字古音相近,“女”泥母鱼部,“汝”日母鱼部。都是假借来记录第二人称的,先借“女”,因其使用频率高,又借“汝”。如: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齐桓公伐楚)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国语句践灭吴) l“而”与“乃”的关系 二字古音相近,“而”日母之部,“乃”泥母之部。假借来记录同一个第二人称代词。故二字用法相同。l现代汉语中“你”的来历通雅:“爾,

4、又为尔。尔,又作你。俗书作你。”大约唐代之后。“尔”增义符演变为“你”。3、第三人称代词l古汉语中没有专职的第三人称代词重复名词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传襄公十五年)省略主语使子路反见之, 至, 则行矣。(论语微子)借用指示代词 彼、其、之l“彼、其、之”兼表第三人称时用法的差异 “彼”借用率不高,一般作主语。“其”只作定语,“之”只作宾语。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李陵既生降,推其家声。(报任安书)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l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与“他(她)”的形成六朝时出现“伊”、“渠”:伊必能克蜀。(世说新语雅量)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赵达传)唐代“他”

5、演变为第三人称代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高适渔父词)五四时期刘半农造“她”。4、古汉语人称复数表示法l古汉语人称代词无单复数之分,单数可表复数。如: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l加“侪、曹、属、辈、等”表人称复数。如: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后汉书马援传) 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史记黥布列传)l现代汉语中“们”的产生专表人称复数的词大约产生于唐宋时期。如:他每都恃着口强。(元曲玉镜台)特遣我门来,你明日须早到。(宋戏曲

6、张协状元)你懑不敢领他,这件事干人命。(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5、古汉语的尊称和谦称尊称和谦称都是名词,但起的是代词的作用。l谦称代替的是第一人称代词的作用。如:l尊称代替的是第二人称代词的作用。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是臣之大荣也。(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记孝文本纪)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子将若何?(左传晏婴论季世)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齐策一)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足下事皆成。(陈胜起义)大王来何操?(鸿门宴)l古代自称名是谦称,称人字是尊称。如:文(孟尝君名)倦于事。(战国策齐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704607.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