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古诗词赏析



《八下古诗词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古诗词赏析(10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八下古诗词赏析一、闻雁 唐 韦应物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译文】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的南部下着冰冷秋雨的夜晚,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赏析题目】1读诗需要联想和想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秋雨,也听到了自远而近的归雁的悲鸣之声,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更不知道故乡远在何处,归思之情无穷无尽。2通读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诗歌借秋雨独坐遥闻雁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尽的思乡之情。 二、池鹤 唐 白居易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2、。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译文】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赏析题目】1 最能概括“乱群鸡里有风标”句意的成语是:鹤立鸡群。这一成语的意思: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中显得很突出。2“诗言志”,“怅望青田云水遥”这句诗表达作者怎样的志向和情感?不甘作“池中物”的远大志向,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3诗中“低头咋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表达作者怎样的愿
3、望?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4 白诗通俗易懂,通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用比照衬托的手法,描绘了丹顶鹤:形象美,色彩美,鸣声美和心灵美,勾勒丹顶鹤超凡的风姿和孤傲的品格,诗人以鹤自喻,抒发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之情。5读诗贵在品,试品味“怅”字运用的精妙。一个“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三、迎燕 宋 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译文】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在一户普通的老百姓家中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
4、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土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筑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赏析题目】1诗中表现人们欢迎燕子到来的诗句是: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2这是首咏物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全诗借“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趣?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借对“燕”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的喜爱(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四、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 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5、。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译文】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
6、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赏析题目】1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2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3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示例一: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4.赏析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愁,举杯销愁愁更愁”,说说你喜欢的缘由。比喻奇特而富有独创性,同时又是自然贴切
7、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带来的烦忧苦闷。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6.你认为诗中哪一句可以概括李白的诗歌的特点。中间小谢又清发。7. 诗中诗人的心理变化历程是什么?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
8、霄跌入“愁更愁”的苦闷深渊。又到结句消极的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散发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8、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9、这首诗通过高楼饯别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对岁月如流年华虚度的烦恼,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的愤怒,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对理想一定会实现的执着。抒发了这种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之情。五、渔家傲 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
9、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译文】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赏析题目】1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上阙描绘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阙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真实感人。2“千嶂里
10、,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此二句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致:重峦叠峰里,残阳夕照,紧闭城门,戍边关城被笼罩在沉沉的春霭之中,一片凄凉。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作用:点明了战事吃紧、军情紧急、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渲染了边地萧条肃杀,荒漠寂寥。表现了边塞的悲凉。想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4、请揣摩"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
11、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2分)因尚未达到建立军功、未勒燕然的目的所以虽思乡却难回的矛盾心理。(2分)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采用什么手法?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7、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流泪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在于:戍边将士的悲苦,归家之日遥遥无期,将士们的头发都白了,夜深人却不能入睡,思念家乡而暗暗落泪。8、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