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资料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资料(25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1.第四纪初期中国气候形成三大区:受夏季海洋影响的湿润季风区、向干燥方向发展的干燥区、向高寒方向发展的青藏高原区2.大理冰期:更新世晚期,气候寒冷加剧,促进人类的直立行走。1.汉代气候温暖是造就汉代文明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引起了植物带的变化移动,也是农耕区的扩大与缩小,也影响了农牧民族势力消长和经济文化的变化。2.从东汉开始,中国进入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长达600年的相对寒冷期。3.唐代在中国2000年的历史上属于温暖湿润的时期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1.农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 2 .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北界北移,产出的多样性更加明显。 3.可供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农作物生长周期
2、减短,复种次数高。 4.农作物单产产量高 5.唐代温暖湿润使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6.使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往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迁往往是以这些地区的寒冷气候为潜在动力,故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北方民族南迁高潮对应着千年尺度的寒冷期,西周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对应着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寒冷期,东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迁正应对着100至500年左右的寒冷期。从南宋为开始的长达800年左右的寒冷期,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1.由
3、于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态,威胁中原农业民族。2.由于气候寒冷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衰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成为定局。明清小冰期对中国的影响: 1.明清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处于一种高压状态。 2.由于气候寒冷,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进一步衰落,沙漠化进一步向南扩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3.由于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率高,社会处于十分不稳定的状态,影响了中国农业的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和农业经济推动力和效率的转化。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人种水稻是阴历二月下种,比现在早一个多月。北京附近的泥炭层分析表明,五千
4、年前那里生长着大量的阔叶林,代表着相当温和的气候。2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春秋中有鲁国“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春无冰”等多次记载。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4.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5.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
5、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1225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说明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温暖。8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