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底水系统等



《舱底水系统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舱底水系统等(43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第一节第一节 舱底水系统舱底水系统舱底水的来源 主机、辅机、设备及管路接着因密封不良渗漏的油水; 尾管密封渗漏的油水; 从舵机舱向机舱或轴隧泄放的舱底水; 从空压机、空气瓶泄放的凝水,蒸汽分配阀组及管路的泄放水; 空调管路、风管的凝水以及钢质舱壁及管壁的凝水; 清洗滤器、设备零件等的冲洗水; 在水线附近的舱底水及甲板的疏排水; 扑灭火灾时的消防水、甲板冲洗水等; 对有些特殊的舱室在紧急情况下的灌注水等。 舱底水系统的用途 舱底水系统是重要的保船系统,它不仅要求船舶在正常航行时,对水密舱室内生成的舱底水有效地排除,而且在紧急情况下,对水密舱室在有限进水情况下也能进行有效地排水。 舱底水系统组成舱
2、底水系统组成:舱底泵、舱底水总管、支管、吸口滤器、分配阀箱、泥箱、污水分油器等设备外还应备有应急的排水接管,一边在机舱浸水紧急情况下,同构应急排水支管由主循环水泵或海水冷却泵排水。 尽量增加舱底水系统的活力,一般可使该系统与压载水及消防系统互相连接,并可互相代用,但应保证能单独使用,这样,既可以集中管理,又能隔舱单独排水; 为了尽可能地将舱底的水排干,要求将各吸入口均布置在舱室的最低处; 排水管内的水只允许单向流动,防止舷外水或各支管的舱底水倒流或互流; 机舱内应设有舱底水应急吸入口,并能与主机冷却水泵或其他排量大的泵相连; 舱底水系统设有紧急排水的任务,故总排量要求较大,但压头一般不需太高,
3、只要能将水排出舷外即可,同时应具一定的干吸能力; 为了便于了解舱内积水情况,在舱底水管吸入口附近要有测量管,从舱内垂直通至满载水线以上的甲板; 舱底水的排出管,必须设有防水污染设施,舷侧排水孔应装设防浪阀。 舱底水管的铺设,应保证船舶在正浮或横斜5以内时都能讲污水排干。由于污水会自动向底处汇集,因此吸水口应布置在舱室的最低处 舱底水系统吸入口布置舱底水系统吸入口布置 二、舱底水过滤装置二、舱底水过滤装置 为防止垃圾、污油等进入舱底水管路,在舱底水系统的不同位置需要设舱底水过滤装置。 1.吸入过滤网 吸入过滤网是套置在个吸入口的网格箱状物。在镀锌的箱体上,钻有直径为810mm的小孔,滤孔的面积应
4、不小于吸水管界面的三倍。过滤网上一般带有可以见检查和清除用的盖子,以便随时检查堵塞情况 吸入管吸入管 吸入过滤吸入过滤网网 2.舱底水滤箱 为了过滤和沉淀舱底水中的泥沙和污物,在机、炉舱和轴隧的舱底水支管及总管等便于拆卸和清洗地位置上,设置舱底水滤箱泥箱。 舱底水流进管路时,其中的污物、泥沙,经过滤沉淀于箱内,以免被吸进舱底泵。 舱底水滤箱经常定期清洗,一面吸入不畅,妨碍排水。 舱底水滤箱舱底水滤箱 主体主体 格栅格栅 盖子盖子 衬垫衬垫 3舱底水分油器 分油器的作用是把舱底污水中的残油分离出来,分油器一般装于舱底泵出口管路中,以便污水在排出舷外之前,将舱底水中的油分离出来。分油器的种类较多,
5、一般是利用油与水的密度不同来实现其分离作用的。 当水进入粗分离室时,大颗油污上浮,由一次分离油出口1排出,余下的油水从底部进入装有直板和斜板的细分离室6,油滴经斜板的作用而聚合,然后上浮经二次有的排出口2排走,最后含少量剩油的污水,经过滤介质4的细小缝隙,一方面油滴受阻而分离,另一方面油滴又接触聚合而成为较大的油滴上浮(称之为粗粒化),有三次分离油滴排出口3排走。处理后的污水经下部的排水口5出舷外。油水分离口油水分离口 粗分离室粗分离室 细分离室细分离室 过滤介质过滤介质 油污水进口油污水进口 排水口排水口 三、舱底水泵和阀箱三、舱底水泵和阀箱 舱底水泵可用不同类型的机动泵,也可用手摇泵处理首
6、尾尖舱、锚链舱等处的舱底水。 舱底水泵采用机动泵时,多采用自动控制,当舱底水聚集到一定的水位时,能够自动启动水泵,将舱底水及时排出。1、舱底泵布置原则 独立原则:各舱(主机舱、辅机舱、锅炉舱等)均设独立的舱底泵。 横剖面图 按独立原则布置的舱底水系统吸入过滤器;2-喷射器;3-截止至回阀;4-截止阀;5-集水井;6-喷射泵工作水管路平面图排至舷外 分组原则:船舶艏艉部的各舱的舱底水系统管路分别都接至机舱内各自的吸入总管和舱底泵,其优缺点是操纵集中、方便,安全可靠,但管路较长。 按分组原则布置的舱底水系统舱底水泵;2-截止止回阀箱;3-吸入过滤器;4-截止止回阀 集中原则:只有一个机舱时,不管船
7、舱的数量,均采用集中布置,它具有设备少,操纵方便,造价低廉的优点。商船一般均采用这种布置。 3至扫舱喷射泵 货舱舱底水总管吸海水 舱底水系统示意图1-油渣泵;2-消防总用泵;3-舱底总用泵;4-舱底水油水分离器;5-舱底水吸入口第二节第二节 压压 载载 系系 统统 作用:作用:船舶在营运过程中,需要随时调整船舶的浮态及改善船舶的稳性、速航性、操纵性和耐波性。压载系统的作用,就是通过对各压载舱中液体的调拨和吸排完成上述的调整任务的。 组成:组成:压载管路、压载水泵、调拨阀箱、测深管、空气管、注入管等。 压载系统的布置原则是: (1)在压载系统中,不得装置止回阀或止回阀箱,以保证压载水能双向流动,
8、即通过同一管道和同一水泵能将水灌入或排出。 (2)应使船舶在正常运营条件下,均能排出或注入各压载舱的压载水,且必须避免舷外水或压载舱的水进入机舱、炉舱、货舱或其他舱的可能。 (3)压载泵可兼作舱底泵,但压载管系不可兼作舱底水系统。 (4)某些船舱(货舱、油舱、水舱等),若可能当压载舱用时,其压载管系应装设必要的隔断装置,防止不同系统相互流通。 (5)压载管系不得与干货舱,机炉舱的舱底管系及油舱管系接连,但阀箱至泵及泵的排出舷外的总管例外。各独立总管从压载系统的阀箱直接与海底阀箱相连,以便使水线下的压载舱能自流进水。 (6)需装设测深管和空气管。一、压载管路一、压载管路 为了避免压载水管的渗透或
9、被货物压损,压载管路在机舱前的,均布置在双层底内; 在机舱和机舱后的,可布置在轴隧内; 当压载管系需经过油舱时,必须将管路敷设在水密的管隧内或有精致的管子连接件连接。 压载管路的布置形式多采用集中式集中式,以便集中管理,方便调整 压载水管的吸入口布置压载水管的吸入口布置:应使得船舶在正常运营条件下,无论正浮或倾斜聚能排除和注入压载水,因此吸入布置在各压载舱的最低处。 如果该舱舭部升高大于50时,则需在两边分别设置吸入口; 当舭部升高小于50时,则需在中线及两舷部各设一个吸入口。入口上应设置吸入喇叭。 二、压载泵和调拨阀箱二、压载泵和调拨阀箱 压载水的注入、排出以及各舱之间的调拨,是通过自流或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