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口的地域分布



《第八章 人口的地域分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人口的地域分布(18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第八章 人口的地域分布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与度量一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二人口地域分布的度量 1 人口密度广狭度和接近度 人口密度 D=P/S (人/ha 或人/k) 广狭度F=1/D=S/P ( ha/人或k/人) 2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和基尼指数 3人口分布重心第八章 人口的地域分布n4.人口分布洛伦兹曲线n洛伦兹曲线(频率累积曲线):用于分析区域人口分布(曲线的水平轴和垂直轴分别代表按某一标准),反映人口分布均匀与否。其方法是将各地区按人口密度高低顺序排列,对于人口密度的任意区域分了一个等级,计算各地域的人口累计比重和土地面积累积比重,然后以人口的累计百分比为纵轴,相对应的土地面积累计比为横轴,
2、画出轨迹。曲线离从原点出发的对角线越近,表明人口分布越均匀,反之则越不均匀。第八章 人口的地域分布n5.人口再分布指数n人口再分布指数(R)可以反映区域的人口再分布过程的活跃程度。n计算公式为:R=1/2yi,t+m-yitn 式中,n:为地域数目;n yit:为各地域在t时占总人口的比重;n yi,t+m:为各地域在t+m(也就是m年后)时占总人口的比重。n人口再分布指数越小,说明地区人口分布相对凝固化。另外,人口再分布指数是和地区的经济是相关的,经济水平低,人口分布也相对凝固化。 表2 1990、2005年成都市各圈层不均衡指数(U)、集 中指数(G)、基尼指数(C)1990年2005年成
3、都市第一圈层第二圈层第三圈层成都市第一圈层第二圈层第三圈层U0.02290.04290.01940.02340.0310.0160.020.052G0.22320.1331-0.0716-0.10450.3140.05-0.06-0.04C0.24820.12860.07110.10460.3230.050.650.245成都市1990年、2005年U、G、C三个指数分析n结论:成都市1990年、2005年U、G、C三个指数的数值都比较小,在19902005年的差值也比较小,表明成都市的人口总体分布较均匀。这符合成都市的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的特征,即成都市总体人口分布水平差异不是很大,比较均衡。
4、但从2005年与1990年U、G、C三个指数比较来看,三个指数均增加,说明整个成都市人口分布总体水平还是在向集中发展。n分别以圈层来看,在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间第一、第二和第三圈层的U、G、C三个指数的数值变化有不一致的现象,主要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所引起的,但从2005年U、G、C三个指数来看,第一圈层U、G、C三个指数减小,表明中心城区人口分布总体向均衡发展,而第二和第三圈层U、G、C三个指数增加,表明人口分布总体向不均衡发展。表3 成都市各圈层人口再分布指数地区成都市第一圈层第二圈层第三圈层时间段1990-2000-2005年1990-2000-2005年1990-200
5、0-2005年1990-2000-2005年R0.085 0.1120.115 0.2900.037 0.0410.019 0.027人口再分布指数分析n结论:2000-2005年与1990-2000年相比,成都市人口再分布指数都是在增加的,人口再分布的活跃程度是随着各圈层距中心城区的距离递增而由中心向外递减的。其中,第一圈层人口再分布最为活跃并且人口再分布指数上升也最快,第二、三圈层人口再分布指数都有所上升。这说明随着成都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趋势逐渐增加。 人口分布洛伦兹曲线 成都市人口分布洛伦兹曲线分析n结论:成都市人口分布洛伦兹曲线变化过程是:先逐渐的远离对角线(1990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