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之于普利兹克

《王澍之于普利兹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澍之于普利兹克(28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王澍的普利兹克奖 - 文人、学者、建筑师why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个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解开了很多中国建筑师的心结。但是他为什么会获奖,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包括我在内。因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尝试着去解开这个困惑我们的问题。Significance王澍获奖的意义有哪些?1、对于中国建筑师2、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应该采取的建筑形式王澍的普利兹克奖普利茨克奖中国(背景)王澍简介获奖原则概述评价地位评委建筑师建筑作品城市化经济发展中国崛起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师的探索对世界的影响简介及经历理论(观点)建筑作品风格价值普利兹克奖概述:普利兹克奖(Pritzke Architecture Prize)是每年
2、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一年一度由凯悦基金会颁发,每年约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评价:A、普利兹克建筑奖像一架选拔建筑大师的机器,目光犀利,下手精准,绝大多数获奖者的确名副其实。B、它似乎自成体系,从第一届得主菲利普约翰逊开始,到凯文罗奇、丹下健三、雷姆库哈斯,勾勒出一条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脉络;C、它能打破地域偏见,显示了评选范围的全球性特征;同时,它也具有高超的前瞻和远见。在短短的几十年(始于1979)时
3、间里,普利兹克建筑奖迅速崛起,38位得奖者如群星闪耀,风光无限。其声势压过了百年老店“英国皇家建筑师金奖”(RIBA)、奖金更丰厚的“日本国家艺术大赏”和丹麦“嘉士伯”奖、重视单个作品的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家荣誉奖”等权威大奖。成为建筑界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奖项。被称为建筑界的成为建筑界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奖项。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诺贝尔尔”。地位普利兹克建筑奖独立评审委员会的专家评委人数为五至九人。评委会的成员被委任评选出每年的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桂冠的人,他们均任职若干年以确保委员会的新成员和老成员的数量的平衡。普利兹克家族的成员和外界的观察家均不出席,通常于每年最初几个月举行的委员会评审。
4、评委会的成员均是各自所在领域公认的专业人士,评委会的成员均是各自所在领域公认的专业人士,这些领域包括建筑,商业,教育,出版业和文化。评委会成员1、在世建筑师2、建筑师在他的建筑作品建筑作品中中展现展现出的出的天赋、远见与奉献等特天赋、远见与奉献等特 质的交融,并透过建筑艺术,立下对人道与建筑环境延续质的交融,并透过建筑艺术,立下对人道与建筑环境延续 且意义重大的贡献且意义重大的贡献。”1、建筑师的建筑作品所体现的建筑师自身的才智与洞察力;2、建筑作品所表现出的建筑艺术对人类或当代社会来说体 现出的意义。评奖原则获奖条件王澍简介 1985年 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 学士学位 1988年 东南大学
5、建筑研究所 硕士学位 1988年 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工作1988年1995年 自由职业者(“隐居”式生活) 1995年-2000年 同济大学 博士学位 2011年 ,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 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王澍的经历与他的建筑观学生时代 年少轻狂学生时代的王澍留着长发,言行激烈。大二时,声称已无课可上,没有老师能教的了他;王澍的硕士毕业论文死屋手记批判了当时整个中国建筑学界。还声称:“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一个是我,齐康算半个。”(一个是杨延保,半个是齐康)职业生涯 忘记、回归王澍硕士毕业的以后,在杭州以一种“隐居”
6、的方式生活着。王澍说他读书的时候非常讨厌中国的园林,他觉得每个园子都一样,和现代建筑没关系。王澍隐居这几年意识到这种讨厌是受学校建筑教育的影响。王澍称隐居是一个忘却的过程,忘记过去所学的,重新开始做。学生时期的王澍,年少轻狂,很直接的表达自己对于建筑的批判。王澍的这些作为注定了他要走一条异于中国当代建筑师的建筑道路;学生时代结束以后,在杭州隐居的日子,王澍与工匠一同在工地干活,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实的途径,来一步一步走近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王澍的建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