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2014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九章+德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九章+德育(25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第九章 德育本章重点1识记德育的概念、目标和内容。 2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3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从历年考试来看, 本章所占比重较小, 所涉及到的重点知识点的考查题型多为选择题和 填空题。本章需要注意理解和应用的知识点有:德育的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的 原则、 途径和方法以及德育的基本模式等。此外, 德育过程的规律、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 则以及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等知识点也有出简答题的可能。考生在复习时需重点掌握。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进入近代以来才出现的名词。就西方而言,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
2、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到19 世纪中叶,斯宾塞发表教育论 ,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 、“德育”、“体育”,从此,“德育”逐渐 成为教育世界里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就我国来看,虽然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构成就是德育,但并无“德育”之名。“德育” 一词于 20世纪初传入我国。有学者认为, l902 年钦定学堂章程最早使用“德育”一词 。 l912 年,蔡元培撰文阐述新教育思想,提出“军国民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 德教育”、“世界观教育” 、“美感教育”并举。在其影响之下,当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注重道 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要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标志
3、 着“德育” 一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的术语。今天,尽管“德育”这个词耳熟能详,但不同的教育观对德育有不同的理解。 一般说来,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 德育规律, 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 有计划、系统的影响, 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 身体力行, 以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简言之, 德育是教育者有目 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德育的实质是育德。 德育的“德”是指品德。 狭义的品德是指道德品质, 广义的品德包 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因此德育即品德教育。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 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将
4、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 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活动。它相对于体育、智育而言,是思想教育、政 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 学校德育、 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 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 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 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随社会 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具有历史性, 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
5、 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历史继 承性。二德育的意义德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 乃至在国家、 民族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它的意义 是巨大的。( 一)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 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 远看, 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 因为现在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 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 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 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 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青 少年学
6、生的精神面貌产生决定性影响。同时,德育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的建设之中。德育也具有为经济服务的功能。 加强了德育, 培养了劳动者和生产管理者的科学精神、 民主法制观念、 社会责任感和集体协 作精神,就能促进现代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 )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品德是人的个性的核心部分, 培养人的品德的德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导向的功能。 一个人 的心理发展包括品德与才智, 加强德育, 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就能够给人们学习科学知识以正 确的政治方向和学习动力。把德育摆在首位, 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阶段不仅是一个人长身体、 长 知识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形成
7、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 学习,追 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可塑性强。但是思想上和心 理上的各方面都很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因 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 抵制外界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 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三 )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 国现行宪法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 展。”人的德、智、体等
8、是相互联系、影响、制约、促进的辩证统一体。通过德育促进 青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可为他们体、智等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三德育目标( 一 ) 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亦即 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指导、调节、控制着整个德育活动。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 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 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二 )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1988
9、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 的德育目标: “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 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 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德育目标的明确表述。199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 要形成一
10、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要加强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 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 基本国情、 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把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在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 确提出了该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从这些文件可以看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对我国德育目标的总体表述。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的中小学德育目标,在不同的学段具有不
11、同的规定性。这主要体现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之中。(三)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有基本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知法、守法。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 民服务的思想。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2 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积极参
12、加劳 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3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等能力。(四)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形势,具有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感情。有振兴中华, 建设家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把个人前途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和改革开放的意识。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2 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具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劳动观点
13、, 有良好的劳动习惯、 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遵守公民道德,懂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仪。3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能力。四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汁,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唯有选择合适的内容并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hl,rjf
14、c-h 2k gA"如7*z*"叫拿0"历年真题:i中小学徳商工作恂任帝和内詹® (简礬題)?通常,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有三点: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选择德育内容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制约作用。德育内容总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不同国家社会性质、 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而各显 特色。根据 1988 年、 l994 年和 l996 年中共中央颁布的有关决定,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
15、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 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 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 论教育、阶级教育、 世界观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 现阶段主要是学习邓小平理论, 学习国家 政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 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一种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怀有的 深切的依恋之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有助于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 价值 观、人生观,是保障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要求。我国新时期 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
16、的统一,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二 ) 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 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 是人们对待人生问 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科学的世界观。 无产阶级人生观又称共产主义人生观、 革命人生观, 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尚最科学的人生观。 革命理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 为人类美好未来、为共产主义奋斗。 在社会
17、主义社会,劳动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每 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并以自己的诚 实劳动获取应得的劳动报酬, 以维持自己及其家庭的生存和发展。 纪律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产物。 社会主义社会提倡自觉纪律, 即建立在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基本一致基础上的、人 们自觉遵守的纪律。( 三 )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 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 传统美德教育、 审 美及情操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 以及道德思维能力、 道德情感、 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道德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发展重要的内容, 懂得一般道德知识, 对真、善、 美
18、有正确的认识, 尤其对民族传统有深刻的体会, 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帮助他们形 成热情、诚实、谦虚、勇敢、果断、耐心等优良品质。审美及情操教育能净化人的灵魂, 使青少年在体验祖国壮丽山河, 英雄及先辈高尚情操 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和升华。社会公德是维护正常人际关系的行为习惯,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 它首先要求培 养学生有关相互尊重的人际意识, 懂得维护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从而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举 止。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的养成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 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
19、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1994 年 8 月 31 日) 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 其中。该意见第 9条指出:“ , 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 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 增强承受挫折, 适应环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第一,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第二,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
20、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的增多,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现在有一种趋势,即把心理健康 教育独立于德育之外,成为青少年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 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 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二)德育过程与品德
21、形成过程的关系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包括舆论和教育在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去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 行为习惯的过程。因此,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入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 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
22、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 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一)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教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它有一定数量的要素(或成分、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有质的区别, 它们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 作用各不相同, 彼此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有组织的系统。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 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历年真题:標育it密由哉
23、育祥、受舉竟者、旄竇内零£!和穗直方法四舉東构虚*英中趾1卜是受義的在体*又是请捷实践的主体*是!1 .教育者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和调控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 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地和间接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个体教育 者和群体教育者。2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 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 在德育过程中, 受教育者既 是德育的客体, 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 他是德育的客体; 当他接受德育影 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 他成为德育主体。 因此在德育活动中 必须调动受教育者的自觉性、积极性和
24、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3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是受教 育者学习、 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 展的规律与需要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层次。4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凭借 一定的手段进行。 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德育对象, 受教育者借助一 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 修养、 内化德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 受教育者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过 程。
25、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 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实践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 系和相互作用, 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 由于这一矛盾的不断产 生和解决, 才不断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 从而实 现德育内容, 达到德育目标。 这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过程和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 社会化或再社会化过程,是社会思想道德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二 ) 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 各部分之问和各要素、 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 对立统一关系。 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受教育者 与德育
26、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问的矛盾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 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 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这个 矛盾需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 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 把他们从原 有的品德水平提高到教师所要求的新的品德水平上来解决。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道德发展实 际的矛盾, 是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这一矛盾的解决主要取决于如何选择合理的德育 内容与德育方法,使之既符合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又能够促进德育目标的达成。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 ) 学生的知、情、意、
27、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 感、意志、 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 情、意、行。构成品德的知、 情、意、 行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知, 即道德认识, 即对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关系及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它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 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 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 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 才能做出是非善恶
28、等道德判断, 并以此 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情, 即道德情感, 走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是进行道 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集体主义感、责任感、 荣辱感等。道德情感在内容上是多 种多样的, 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判断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种品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年真题 .J论诧德育社崔是对学主知、情、義、行附:t扣*卑嵩冷超 /血;ife Mrh Ja 4pi可卜ISl.冋 4 e 辺砂
29、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道德意志与道德认识、情感、行为是密切联系的。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是道德意志产生的前提和动力,道德意志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有了道德认识,但能否引起道德行为,能否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 往往取决于道德意志力。
30、 学生确立了道德意志之后, 往往不以外界环境为转移, 而以内部的 道德意志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支配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 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和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一般的行为和经多次练习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控制和调节,同时又对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加深和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作用。道德行为习惯一旦形成,行为便表现出自觉性,成为一种惯常的、持续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一定的 特性或者倾向,标志着品德
31、的最终形成。2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一般来说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的。因此,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 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同时对学生 进行培养教育,积极推动道德的知、情、意、行的互动发展。在品德的发展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的发展往往是
32、不平衡的,因此在德育具体实 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 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 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1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 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教育者 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成德育过程的基础。社会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
33、方式不同,对学生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不同。2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第一,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第二,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 对象的教师和同学。第三,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 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第一,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这“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第二,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
34、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第三,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第一,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第二,在德育过程中, 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i历年真题:?学生良好思懋品館的形成发
35、展或不良品建的克服要经ij tt多次胳培莘或矫正训绦,平能操之过急.这表明德;i育要連構(选择題)jj a.学生恩想品轉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j k学生的知睛*意、行诸因索轮一疫展的规倬 iC. 学生恩想内部才懵转代的规律I9j D.学也在活动和交往申形成思想品嚮的规禅j)答集小(m* T* » F *亠 afti* 审=鼻1 H ai afla*电Bi aV F'eiL iV d IB 'JI-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原则(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 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 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
36、系韵基本准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在我国会主义条件下,学校德育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吸收、借鉴历史上德育原则的有益经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德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揭示出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制定出正确处理和解决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关系的实际工作要求。(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 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
37、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根本原则。 德育受制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 任务决定了学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 首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2)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德育工作只有植根于实际, 才能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 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反 映了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德育
38、工作要依此制定目标, 使学生具有社会发展所需 要的品德,并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3)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德育工作既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学生, 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 同 时还要结合学生现有的思想水平, 不能以对先进分子的要求作为评价一般学生道德行为的标 准。把德育的思想方向性与现实可能性结合起来, 使德育工作既充满理想, 为社会发展指明 方向,同时又切合实际,落到实处。2 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 以理服人, 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 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被称为循循善诱原则。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启发他们自觉
39、认(1)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对青少年进行德育, 要注重摆事实、 讲道理、 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即使学生品德上有了缺点、毛病,行为上出现了过失、错误, 也要注重疏通思想、 提高认识、 启发自觉。 对于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只能疏导,不宜压制。压制往往带来反抗,不利于学生的进步,而疏导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自觉改进。(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青少年学生活泼爱动,精力旺盛。他们在课余生活中,唱唱跳跳,奔跑喊叫,积极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这是学生身体健康的表现, 是很自然的事。 不可要求他们安安静静, 循规 蹈矩,像小大人一样。重要的问题在于,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
40、正确方向上来。(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有自尊心、荣誉感, 但往往有孩子气,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 问题。教师要给以启示、指点,使他们放眼社会、懂事明理,从幼稚中醒悟,关心他人、祖 国和世界, 树立自己的理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要坚持正面教育, 对他们表现的积极性 和微小的进步,都要注意肯定,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引导他们步步向前,以培养他们的 优良品德。批评与处分只能作为辅助的方法。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
41、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 德。我们要建立和发展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发扬尊重人、关心人的社 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必须把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结合起来, 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并明确阐述了这个原则,他说: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 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j历年真题:j提出“嘤总量期地要求一个人+也晏尽可J能地尊重一卞人”的观点的苏联菽育家旻jP). 选择划I?九克鲁菁斯卡娅K马卡连柯i扌G加里宁D凯珞夫 彳1鉴案B!L2w'ir-w "#'* r*w+ -r-"4'+ -*'嘈* >»
42、;"-» *"* 丄 * ar1 «;* * = V 皿-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每个青少年学生都有一颗自尊自爱、向善求善、希望得到社会理解和肯定的心。尊重、呵护与信赖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品德。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又是教好学生、 获得所期望的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2) 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合理正确指所提要求应合乎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品德发展的实际水平,既不太高,又不太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明确具体指所提要求要有层次性、连贯性,还要有确定的内容和意
43、义,学生容易理解,知道该怎么去做,而不是模棱两可,抽象空洞。严宽适度指所提要求严而有格,学生会积极努力去做又不会感到压力太大。(3) 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要求并认真执行,而不管他的身份(学生)、年龄、成绩,实际上意味着对学生的人格和能力的尊重。一个尊重学生的好老师必定是能够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并能虚心接纳其中合理化建议的老师。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 按教育目盼的要求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44、1)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使一个班或全校的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一致起来,必须组建相应的教师集体, 为实现集体的共同目的(包括教育目的、学校或班确定的教育目标与要求 ),使集体成员团结起来, 及 时互通学生的情况,定期研究学生德育中的问题, 制定教育的方案,互相配合开展教育活动。(2) 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生活在家庭与社会中,每天都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因而,学生的道德影响源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影响往往不一致,很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成长。要使这些影响能够互相配合、比较一致起来,学校就应担负起调节各方面对学生教育影响的 重任。(3) 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
45、统地进行学生品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德育必须要适应品德发展的这个特点。 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前后不连贯、不一致、时紧时松、时严时宽、断断续续,不仅直接影响学生良 好习惯和品德的形成,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退步。所以,使教育影响的连贯和一致,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工作。5 .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最大程度的发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积累了因材施教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贯彻这一原
46、则的基本要求是:(1)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是进行德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正确地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2)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由于学生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 内心的精神世界,因而对他们的教育有的放矢, 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来因材施教。为了打开每个学生的心灵之锁,必须善于找出并运用特定的钥匙,也就是要打破“一般化”、“老一套”的教育方法,找到适合学生特点、开启学生心灵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教育。(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学生思想认识与品德的发展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因而
47、进行德育有必要研究和弄清每个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例如,初一学生,由于刚进入中学,新鲜好奇,力求上进,但他们自觉 性、独立性弱,对中学课程多和人际关系陌生而不适应,容易因不知所措和思想松散而出现掉队者。我们只有掌握了每个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思想特点,才能对中学德育做整体规划、系统安排,以保证德育切合学生实际、具有连贯性和巩固性。二德育的途径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学校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 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一)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 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
48、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这决定了各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通过教学实施教育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历年真题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专门途径。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沦,尤其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向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品德规范、法纪规范的教育,丰富学生的品德知识,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具有做人的道德知识, 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道德观。政治课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立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党在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学校区别资本主义学校的重要标志”
49、这种作用, 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能取代的,它决定我们学校教育的政治方向,也决定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政治方向。”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品德。由于各科教材内容特点的不同, 所以应结合学科特点, 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如通过语文、外语、历史等 社会人文学科的教学,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共同理想教育;通过数学、物理、化 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进行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
50、科学精神; 通过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通过体育教学培养 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组织纪律性和坚强的意志力。 当然。 教学这个途径也不是万能的, 只通过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进行德育, 容易使学生 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二 )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指的学校课堂教学以外的其他活动, 主要有文化娱乐活动、 体育竞 赛活动、各种兴趣 (特长)小组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它们是生动活泼地向 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课堂教学德育途径的必要补充和延伸。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是 它具有时间和空
51、间的广延性。 它可以逾越课堂教学的诸多限制和学校围墙的局限性, 使学生 广泛地接触社会和各种实际问题,有利于开拓视野,深化品德认识,提高道德判断力; 二是 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 具有德育内容的多样性。 它不像课堂教学那样将教育内容严格地限 定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允许的范围内,而具有较大的弹性。它可以因时、因地、 因人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某一活动,从而使学生某一方面的品德得到培养和升华, 使学生的健康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是具有德育活动的自主性。 课外与校外活动形式多样, 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爱好以及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意愿有选择性地参 加,自主地组织、开展丰
52、富多彩的活动, 制定并执行一定的计划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 和处理人际关系。在活动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既是活动的参加者, 也是品德认识转化为 行动的实践者,因而可以收到自我教育、言行一致等多重德育效果;四是具有寓教于乐性。 课外与校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它一扫课堂教学可能造成的“呆板说教”的阴影,使 学生在充满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中得到愉快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而生动的教育。因此, 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激发兴趣,调动他们的积 极性,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别是非、 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和互助友爱、 团结合作、 纪律 性与责任感等良好品德。( 一) 劳动 这
53、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劳动具有多种德育功能。通过劳动, 学生容易产生对劳动、 科学与技术的兴趣与爱好, 激发出巨大的热情与力量, 经受思想与行 为上的严峻磨炼,看到自己的才能和成果,能够培养学生爱劳动和勤俭、朴实、艰苦、顽强 等许多品德。通过劳动,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 热爱劳动成果, 热爱劳动人民的品德情感 和态度;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劳动习惯,摒弃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 可以使学生在劳 动过程中体验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真正含义, 从而立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努 力学习,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可以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虽然劳动教育具
54、有深刻的德育意义, 但并不是自发产生的, “在任何情况下, 劳动如果 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而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 ” 因此, 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的过程中, 要向学生讲明劳动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等, 以增强 接受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四 ) 共青团活动 共青团是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青年学生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通过共青团活动, 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思想觉悟,培养良好品德。 ( 五 ) 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指的是对教学班的组织、管理和教育工作,它是德育工作的又一基本途径。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之一, 是学生班集体
55、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也是对一个教学 班的全体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进步负主要责任的教师。 班主任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对学生进行 教育的纽带,又是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的桥梁。因此可以说,班主任是从纵 横两方面构建德育的 “立体网络”的中坚人物。班主任工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政治思想、道 德面貌、个性品质和良好学风的形成。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对学生进行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 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首先, 要全 面深入了解、研究学生,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思想品德较差的学生一般来说是极少数, 但他 对班集体的负面效应是很大
56、的, 一定要做好个别学生的转化工作, 进而更进一步地做好全班 的教育工作。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其次,要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形成教育合力。就学校内部而言,班主任应当使“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 ,使本班各任 课教师定期交流意见, 并与学校团队会组织加强联系; 就外部而言, 班主任要加强和家庭教 育、社区教育的合作,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 从而使各方面的德育力量、德育途 径形成最佳组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以发挥育人的最佳效果。 最后,要组织和培养好班 集体。 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 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定立切实 可行的奋斗目标,制定严格而
57、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树立良好的班风等。以上几条德育途径各有自己的特点与功能, 互相联系, 互相补充, 构成了德育途径的整 体,学校应全面利用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 使其科学地配合起来, 以便发挥德育途径最大的 整体功能。 三德育的方法( 一 ) 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不能把德育方法单纯归 结为教师运用的方法或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方法,从整体上说,它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二 )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1 说服法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使学生提高
58、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要求学生遵守德 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运用说的 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说服方法的实质在“服”而不在“说” 。说 服方法要求的是“以理服人” ,学生“心领神会” 、“心悦诚服” ,而不是“以势压人” ,“我说 你听”。说服方法常表现为师生对话,在关系上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认识上相互沟通, 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在行为上共同选择,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说服法包括:(1) 讲解说服常用讲解, 如向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解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 说明某 项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2) 谈话说服常
59、用谈话, 通过谈话可以交流思想情感, 了解学生的情况,提高他们的认识, 对他 们进行教育。(3) 报告当学生思想认识上有一些共同要求需要满足和带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解决时, 以采用报告 或讲座进行说服为宜。(4) 讨论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些看法, 但又不甚明确、 不太全面时, 特别是产生了分 歧和对立的看法时,采用讨论、辩论,能使问题理解得更深入。(5) 参观参观是让事实说话,通过接触实际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明确目的性。 说服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注意个别特 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符合需要,切中要害,启发和触动学生的心灵,切忌一 般化、空洞冗长、唠
60、叨。否则,会使学生感到单调、厌烦,产生抵触情绪。富有知识性、 趣味性。青少年渴求知识,期望更多地了解社会、人生,因此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 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发,获得提高,所选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力求生动、有趣,使学 生喜闻乐见。注意时机。说服的成效,往往不取决于花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道理,而取 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拨动学生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以诚待人。要说服学生,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只有待人以诚,才能叩开学生心灵的 门户,使教师讲的道理易被学生所接受。2 榜样法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 模范行为租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把道德 观点和
61、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了,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而 青少年学生又富有模仿性,爱效法父母、师长,学习有威望的同学,尤其崇拜伟人、英雄、 学者。 在良好的环境里, 榜样能给学生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但在缺 乏制度、纪律和正确舆论的环境里,榜样的作用则将受到局限。榜样法包括:(1) 伟人的典范 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导师、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各方面的杰出人物,他们是民 族的代表、人类的精英,当然是青少年学习的典范。他们的不平凡的一生、伟大业绩、崇高 品德和光辉形象, 对学生有极大吸引力, 容易激起学生对他们的敬仰思念之情, 对照典范严 格要求自己,推动自
62、己积极上进。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的典范,是德育的重要方法。(2) 教育者的示范教师、 家长和其他长者给青少年学生所作的示范, 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榜样。 尤其是教 师与父母,他们肩负着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重任,也得到学生的信赖。其言行、举止,仪态、 作风、为人处世和各方面的表现,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3) 学生中的好榜样从学生中评优, 这也是一个运用榜样的方法。 当然, 学生中的榜样,不可能那么完美与 稳定。 但他产生于学生, 为学生亲近与熟悉, 容易引起学生的关心与学习。 尤其是青少年积 极向上、不甘落后,因而在学生中适当运用评优,可以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你追我赶,共同 提高。
63、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选好学习的榜样。 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我 们应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 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 获得明确前进的方向与巨 大动力。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 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习榜样的身世、艰苦奋斗的经历、伟大卓越的成就、崇高光辉的品德, 特别是了解那些感人至深、令人起敬之处,使他们在心灵上对所学榜样产生惊叹、爱慕、敬佩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3 锻炼法锻炼法是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生活, 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 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实际的活动与交往的锻炼,只有在社会生活和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品德才能形成、发展和完善。我们既要坚持说服教育,又要重视实际 锻炼。锻炼法包括:(1) 练习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爱清洁、 讲礼貌等文明行为习惯, 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2) 制度制度是指通过构建良好的学校制度来引导规范和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学校制度应合法、 合德。(3) 委托任务 教师或学生集体委托学生个人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也是一种重要的实际锻炼。(4) 组织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是很重要的道德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