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后海垦区防汛路方案设计

上传者:7**** 2022-06-12 18:04:21上传 DOCX文件 49.95KB
后海垦区防汛路方案设计_第1页 后海垦区防汛路方案设计_第2页

《后海垦区防汛路方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海垦区防汛路方案设计(14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总说明书一、概述(一)设计依据及采用的规范和标准1、莆田市后海围垦管理局与莆田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签订的设计合同;2、防洪标准(GB50201-94);3、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5、福建省围垦工程设计技术规程(试行)(1992.12)。6、海堤工程设计规范(SL435-2008)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8、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1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11、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12、公路桥涵设计

2、通用规范JTGD60-200413、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1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1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1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二)项目的背景莆田市位于福建省沿海地区中部,台湾海峡西岸,东北依省会福州市,西南与泉州市接壤,东南濒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后海围垦位于莆田市东南端的兴化湾内,海堤堤线西起北高镇冲沁村的龟山,东至青屿头连接埭头镇潘宅村的尾厝山,海堤全长2537m,朝向为NE27°/NW10.7。,海堤保护面积3.03万亩,保护人口6.5万人,保护区内工农

3、业总产值3.2亿元,是我市重要的万亩堤之一。后海垦内西防洪设施道路改造工程位于后海垦区内,是连接垦区防汛备料场与海堤的重要防汛道路,该道路的建设,对提高垦区防灾减灾效果、完善垦区内交通状况、改善垦区内养殖条件、促进垦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测设情况我院成立了由院副总工程作为项目技术指导的强有力设计小组,组织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勘察,对道路现状以及沿线的地形、地貌和水系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获得了较为详实的基础资料;并组织勘测人员进入工地,对沿线影响范围内的地形进行勘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院广泛收集的资料,拟定设计工作大纲,院副总工程署组织各专业负责人进行方案协调,经过全院上下的一致努力,完成了

4、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本次设计内容包括:防汛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等的设计。(四)新技术采用及设备的运用情况本项目时间紧,设计周期短,为了确保设计质量,减少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不断利用新技术进行优化,对防汛路路面结构、路基等重要工程进行论证。本项目路线部分采用海地公路软件设计。(五)方案设计主要结论1、防汛路线路方案。2、防汛路横断面方案。3、防汛路路面结构推荐水泥混凝土路面方案。二、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一)防汛路现状评价后海垦内西防洪设施道路改造工程位于后海垦区内,是连接垦区防汛备料场与海堤的重要防汛道路,现状路面为泥结石路面,路面凹凸不平,水毁严重,严重影响区内交通。该道路的

5、建设,对提高垦区防灾减灾效果、完善垦区内交通状况、改善垦区内养殖条件、促进垦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改造后的路线全长3681.404米,路基宽度4.5米。(二)沿线(控制性)建筑及地上、地下管线等情况沿线道路左侧为垦区养殖及正在施工的福煤(后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的风机建设工程,右侧为排水沟。(三)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如河流设计水位、流速、地下水位、气温、降雨、日照、主导风向、风速等。1、地形地貌本工程地形起伏和缓,地势平坦,为滨海海积平原,地面高程一般小于5m。2、水文气象(1)降水本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干湿两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77mm,其年际间降雨量变

6、化较大,1967年年降雨量仅为762.6mm,年内降雨时段分布不均,39月份的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2.4%,其主要降雨类型有春雨、梅雨、台风雨三类。春雨出现在24月,面广势均,雨量占全年的24.4%;梅雨出现在56月,强度大,雨量占全年的34.9%;79月为台风雨季,历时虽短,但带来台风暴雨,来势猛,强度大,降雨量占全年31.6%。(2)风受东亚季风区的影响,主导风向随季节的转换而变化。风向主要以东北、东北偏北为主。一般15月份常出现东北风,风力56级;68月份多南风、西南风,风力79级;912月份多东北风,风力810级;台风出现在79月,风力1011级,最大12级以上,最大风速达40米/秒以上

7、,风向东北。本工程位于莆田市沿海岸边,根据莆田市现有气象站的分布位置以及围垦工程所处的位置,拟采用秀屿区东峤镇前沁盐场气象站19552007年历年定时2分钟最大风速序列实测资料,进行频率分析,并统一换算为水面以上10m高程处自记10分钟的平均风速。经计算本工程30年一遇的设计风速25.03m/s。(3)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9.419.9°C,年最低气温为0.7°C。月平均气温分布其特点从1月份开始温度逐步升高,到7月份达最高,随后逐月下降。1月份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1.1°C,最7月份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1°C,气温年较差17°C。(4)潮位

8、莆田沿海属规则半日潮型,即每日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年高潮位一般出现在农历八月或九月,月高潮位有两次,出现在农历每月初三和十八。每当台风登陆或影响本地沿海时,潮位将随着风力的增大而显著增高。后海垦区位于兴化湾内,设计潮位拟采用东甲站潮位资料进行计算。东甲站有1957年观测至今的历年最高潮位资料,据规范采用极值I型分布分析各频率设计高潮位,获得后海海堤工程潮位特征值如下:历年最高潮位均值:4.74m;三十年一遇高潮位:5.43m。(四)工程地质资料因本工程为旧路改造项目,现有的泥结石路面已运行多年,经勘察,未发现地基塌方、洞穴、临空面及软弱地基等不良地质现象。(五)地震基本烈度及对大型工程构筑物

9、区域地震分析评价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的闽建设20023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工程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本工程所处的堤防等级为5级,所以可不进行抗震设计,即可不考虑砂土的液化问题和软土的震陷问题。三、工程设计(一)工程地点、范围、规模后海垦内西防洪设施道路改造工程位于后海垦区内,是连接垦区防汛备料场与海堤的重要防汛道路,改造后的路线全长3681.404米,路基宽度4.5米。1、设计标准与工程级别根据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海

10、堤工程设计规范(SL-435-2008)规定,防护区万亩以上定为3级,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比较重要的堤可提高至50年一遇;万亩以下按20年一遇。本工程所处防护区面积3.03万亩,防护区人口6.50万人,后海海堤设计防潮标准采用30年一遇。本次后海垦区防汛路为垦区内交通通道,防汛路右侧为排涝渠,左侧为养殖场,考虑到该防汛路位于垦区内,其垦区外海侧为后海海堤,海堤现状堤身质量好,对垦区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因此本防汛路不考虑潮水破坏的可能性,只考虑是否满足右侧排涝渠的防洪要求,根据后海垦区设计资料,后海垦区内的排涝标准按5年一遇24小时排干设计,因此本防汛路的排涝标准也按5年一遇24小时排干设计

11、。因此防汛路所处堤防工程等别为V级,主要建筑物的级别为5级。2、堤顶高程(路面高程)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本工程设计堤顶高程按5年一遇(P=20%)设计洪水位加上风浪爬高和安全超高确定。其风浪爬高、风壅水面高按规范中提供的有关公式进行计算,经计算波浪爬高及风壅水面高总和均在0.3m以下,本设计拟统一采用0.3m。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的规定,安全超高可取为0.3m。本工程的堤顶高程即为计算水面线高程加0.6m。根据后海垦区设计资料,后海排涝闸闸址位于青屿头,共10孔,闸孔总净宽54m,闸底咼程为-3.0m(黄零咼程,下同),后海纳潮闸的闸底咼程为-1.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619620.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