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主题辨析.doc
上传者:麝月
2022-07-02 11:41:44上传
DOC文件
16 KB
《长恨歌》主题辨析
赵方辉 赵康圣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就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或曰讽喻,即讽刺唐明皇的荒***误国;或曰爱情,即歌颂李杨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或曰爱情加讽喻双重主题。我们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是人类对美好情感无法把握的无限遗憾。具体理由如下:
一、从诗歌创作的背景看
首先,《长恨歌》创作的社会背景看。唐代中叶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兴起,他们追求感官享受,张扬个体价值,致使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创作潮流出现了一种歌唱爱情、赞美忠贞的思想倾向。当时描写男女间风流韵事的几部传奇的代表作品,诸如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会真记》和白行简的《女娲传》等便是证明。这种偏重多情的传奇创作潮流,与白居易“诗者:根情,苗言……”(《与元九书》)的重情心理相激荡,应是成就《长恨歌》的主要原因。正如清人赵翼所说:“盖其(白居易)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辞,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通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其次,从创作的个人背景上看。据王拾遗先生研究,《长恨歌》写于白居易完婚的前几个月。白氏当时36岁,其晚婚的原因是,他在家乡符离曾热恋着一个名叫湘灵的美丽姑娘,由于种种原因,二人成眷属。但他们的感情甚笃。有分手时白氏《潜别离》诗为证:“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分别后仍念念不忘:“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阑干独自愁。”(《寄湘灵》)这种经历,当是形成《长恨歌》的情感基础,也与《长恨歌》的情感描写极其相似。黑格尔说:“人们总是很容易把我们熟悉的东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变了古人。”此言不虚。
二、从人物刻画上看
唐明皇、杨贵妃是《长恨歌》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在对杨贵妃形象的刻画上,作者没有把杨贵妃作为“祸水”去鞭挞,而是突破了历史事实的束缚,力图将她塑造成一个忠于爱情而又美玉无暇的绝代佳人形象。在容貌方面,无论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直接描写,还是通过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寻觅之真情、迷恋之深情、离别之苦情、相思之深情的侧面烘托,杨妃都是美丽、迷人的。在忠贞方面,《长恨歌》无论是“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肖像勾勒,“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的动作刻画,还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语言表述,杨妃的德貌跃然纸上。总之,在《长恨歌》中,杨贵妃就是美的化身,唐明皇就是美的忠实追求者,而当这种美突然失去、永不再现的时候,相互爱慕的双方,尤其是唐明皇的遗憾是不言而喻的。
三、从作品结构上看
首先,从诗歌题目和结尾上看。《长恨歌》这一题目的中心词当是一个“恨”字,而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中心也在一个“恨”字,根据白居易“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意”的创作风格,我们不难发现,此“恨”应当为那种美好感情无法把握的无限遗憾的意思。其次,从作品正文的结构上看,诗歌可分为三大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为第一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赵方辉 赵康圣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就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或曰讽喻,即讽刺唐明皇的荒***误国;或曰爱情,即歌颂李杨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或曰爱情加讽喻双重主题。我们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是人类对美好情感无法把握的无限遗憾。具体理由如下:
一、从诗歌创作的背景看
首先,《长恨歌》创作的社会背景看。唐代中叶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兴起,他们追求感官享受,张扬个体价值,致使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创作潮流出现了一种歌唱爱情、赞美忠贞的思想倾向。当时描写男女间风流韵事的几部传奇的代表作品,诸如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会真记》和白行简的《女娲传》等便是证明。这种偏重多情的传奇创作潮流,与白居易“诗者:根情,苗言……”(《与元九书》)的重情心理相激荡,应是成就《长恨歌》的主要原因。正如清人赵翼所说:“盖其(白居易)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辞,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通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其次,从创作的个人背景上看。据王拾遗先生研究,《长恨歌》写于白居易完婚的前几个月。白氏当时36岁,其晚婚的原因是,他在家乡符离曾热恋着一个名叫湘灵的美丽姑娘,由于种种原因,二人成眷属。但他们的感情甚笃。有分手时白氏《潜别离》诗为证:“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分别后仍念念不忘:“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阑干独自愁。”(《寄湘灵》)这种经历,当是形成《长恨歌》的情感基础,也与《长恨歌》的情感描写极其相似。黑格尔说:“人们总是很容易把我们熟悉的东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变了古人。”此言不虚。
二、从人物刻画上看
唐明皇、杨贵妃是《长恨歌》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在对杨贵妃形象的刻画上,作者没有把杨贵妃作为“祸水”去鞭挞,而是突破了历史事实的束缚,力图将她塑造成一个忠于爱情而又美玉无暇的绝代佳人形象。在容貌方面,无论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直接描写,还是通过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寻觅之真情、迷恋之深情、离别之苦情、相思之深情的侧面烘托,杨妃都是美丽、迷人的。在忠贞方面,《长恨歌》无论是“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肖像勾勒,“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的动作刻画,还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语言表述,杨妃的德貌跃然纸上。总之,在《长恨歌》中,杨贵妃就是美的化身,唐明皇就是美的忠实追求者,而当这种美突然失去、永不再现的时候,相互爱慕的双方,尤其是唐明皇的遗憾是不言而喻的。
三、从作品结构上看
首先,从诗歌题目和结尾上看。《长恨歌》这一题目的中心词当是一个“恨”字,而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中心也在一个“恨”字,根据白居易“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意”的创作风格,我们不难发现,此“恨”应当为那种美好感情无法把握的无限遗憾的意思。其次,从作品正文的结构上看,诗歌可分为三大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为第一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长恨歌》主题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