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贸易背景下标准化的现状和特点.doc
上传者:夸客客
2022-06-21 09:22:34上传
DOC文件
17 KB
浅谈国际贸易背景下标准化的现状和特点
摘 要:世界各国为了争夺、抢占国际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纷纷强化了标准化工作的研究,标准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该文描述了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现状,详尽归纳了当前标准化趋势的特点,提出只有准确把握了标准化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标准化 现状 趋势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为了争夺、抢占国际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纷纷强化了标准化工作的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把它当作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对标准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准化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研究、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这对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起着重要作用。
一、标准化的概念
1983年7月ISO第二号指南(第四版)的定义:“标准化主要是对科学、技术与经济领域内重复应用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最佳秩序。一般来说,包括制定、发布与实施标准的过程。”
1992年桑德斯在《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一书中,给标准化下了如下定义:“标准化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并适当考虑到产品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所制订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标准化以科学、技术与实验的综合成果为依据,它不仅奠定当前的基础,而且还决定了将来的发展,它始终和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
2003年开始实施的《标准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GB/T20000.1-2002)中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订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活动。”
上述定义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基本上都认定标准化是一个包括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其本质是在于通过对标准化对象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其目的是在统一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在对外贸易中,标准化活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标准往往成为市场准入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形成一种非关税壁垒成为保护国内市场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发达国家制定出非常苛刻的技术标准,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又无法达到这些标准要求造成的;另一方面,这种保护作用又能阻止低品质的、不健康的、不安全的、不卫生的、对用户不利的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保护着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二、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我国标准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标准化体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1983年,我国开始着手标准术语与国际接轨;而后,在1997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家颁布了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在1993年,发布了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标准化体系初步建成。
近几年,我国开展对现行标准化管理模式的调整工作,研究制定国家标准化战略,包括标准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定位,标准化主体的调整,如何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化的工作力度、《标准化法》的修改等等,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订的国家标准数量明显增多、在标准化专业技术
摘 要:世界各国为了争夺、抢占国际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纷纷强化了标准化工作的研究,标准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该文描述了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现状,详尽归纳了当前标准化趋势的特点,提出只有准确把握了标准化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标准化 现状 趋势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为了争夺、抢占国际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纷纷强化了标准化工作的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把它当作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对标准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准化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研究、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这对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起着重要作用。
一、标准化的概念
1983年7月ISO第二号指南(第四版)的定义:“标准化主要是对科学、技术与经济领域内重复应用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最佳秩序。一般来说,包括制定、发布与实施标准的过程。”
1992年桑德斯在《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一书中,给标准化下了如下定义:“标准化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并适当考虑到产品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所制订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标准化以科学、技术与实验的综合成果为依据,它不仅奠定当前的基础,而且还决定了将来的发展,它始终和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
2003年开始实施的《标准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GB/T20000.1-2002)中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订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活动。”
上述定义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基本上都认定标准化是一个包括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其本质是在于通过对标准化对象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其目的是在统一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在对外贸易中,标准化活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标准往往成为市场准入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形成一种非关税壁垒成为保护国内市场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发达国家制定出非常苛刻的技术标准,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又无法达到这些标准要求造成的;另一方面,这种保护作用又能阻止低品质的、不健康的、不安全的、不卫生的、对用户不利的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保护着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二、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我国标准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标准化体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1983年,我国开始着手标准术语与国际接轨;而后,在1997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家颁布了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在1993年,发布了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标准化体系初步建成。
近几年,我国开展对现行标准化管理模式的调整工作,研究制定国家标准化战略,包括标准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定位,标准化主体的调整,如何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化的工作力度、《标准化法》的修改等等,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订的国家标准数量明显增多、在标准化专业技术
浅谈国际贸易背景下标准化的现状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