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班主任工作总结——认识、情感、行为.docx

上传者:baibai 2022-07-21 13:18:36上传 DOCX文件 31 KB

班主任工作总结——认识、情感、行为
班主任工作总结——相识、情感、行为一、引言    依据心理学探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必须的道德相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根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气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四周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渐渐形成开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记,“造就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开展和祖国建立上看,须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须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造就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造就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养教育详细目标相相同,与缔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相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必须的成效。      二、思路。   1、提高相识--造就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相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标准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根底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定实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造就小学生的责任感,特别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相识。   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开展的一个有机组成局部逐步形成开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确的道德相识并不意味着会马上承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情愿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相识与踊跃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看法,使道德相识得以内化。要造就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特别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

班主任工作总结——认识、情感、行为


文档来源:https://www.taodocs.com/p-695157353.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