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散”“飞红”各归其类.doc
上传者:蓝天
2022-06-26 09:20:35上传
DOC文件
87 KB
“晕散” “飞红”各归其类
从事古陶瓷专业研究人士和收藏爱好者们在解悟、分析与研究不同 时代,不同窑系,不同品种制品中,常常会遇到不同时期的各类古陶瓷在 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部分烧造缺陷,直接会影响到古陶瓷制品的艺术效果、 产品质量和成品率,也不可避免地留下某些时代特征,成为鉴定古瓷的重 要因素之一。
在阅读古陶瓷专业书籍时,当介绍釉下彩最庞大的品系青花瓷及釉里 红瓷时,不时会遇到“晕散”和“飞红”这样的专业术语。初学者也许对 此缺乏感性认识,不能对号入座。而内行者,却知其然,而其所以然未予 深究。笔者查遍陶瓷词典,只字未见,可能是疏漏所致。陶瓷界往往又将 这两种烧造缺陷混淆起来,归为一类,统称为“晕散”,这实际上是一种 误解,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晕散”与“飞红”之现象定义
“晕散”是指釉下彩瓷纹饰产生了一种局部边缘地带彩料的浸润、扩 散现象,在瓷胎胎骨上形成有如中国水墨画在宣纸上的浸漫现象,或在釉 层中的扩散现象,或两者兼有之,造成纹饰相对模糊,轮廓不清,相互渗 透。这是青花瓷较常见到的制造缺陷(见图1、2)。
“飞红”是指釉里红瓷中的铜原子,在高温烧造过程中达到熔点后产 生的飞逸现象。或逸出釉面,飞散出去,或沉积在釉层中,产生大面积的 弥漫现象,也同样造成纹饰轮廓不清,也属烧造缺陷(见图3、4)。
二、“晕散”“飞红”现象的形成机理
(-)“晕散”的形成机理:既有钻料成份性质所致,又有工艺制造过 程中的缺陷。一是画师在瓷胎尚未干透的状况下瓷绘,必然会产生泅漫, 二是钻料调制含水分多,易泅湿胎体;三是在浸釉、荡釉、吹釉时水分对 纹饰的均漫作用;四是瓷坯在窑炉中锻烧时,釉层在高温中呈玻璃相液态, 有部分青花钻料熔蚀在釉层中;五是“苏泥勃青”钻料较容易渗透到釉层 中。以上几方面的原因,一种或多种因素都会造成青花纹饰的“晕散”现 象。金属钻的物理熔点是1490°C,而沸点是3520°C,显然窑室内的温度 是达不到挥发程度的。
(二)“飞红”现象产生的机理:众所周知,按照古代陶瓷的工艺条件, 釉下彩瓷中最难烧成的是釉里红瓷器。釉里红瓷是用黑色的二氧化铜 (CuO2)作颜料在瓷胎上作画。一是要充分掌握窑炉中的气氛,在弱还原气 氛中将原来是黑色的二氧化铜脱氧还原烧成红色的铜原子。还原程度充分 呈色鲜艳(见图5),还原不充分呈黑红色(见图6)。二是要准确掌握窑内 帽烧温度。铜的熔点是1083°C,这显然是窑室内容易达到的,而沸点是 2595°C,这显然也要求过高。但铜原子对温度极其敏感,温度曲线区域狭 窄,稍过火候,即行挥发,弥漫、扩散到熔融的釉层中去,形成大面积的 “飞红”现象(见图7)。“飞红”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弥漫到釉层中去;
温度再高即形成气泡,飞离釉面,形成红色的消退,造成纹饰局部的断线、 失缺,形成纹饰缺陷。图8是一件著名的釉里红开光“祈雨图”玉壶春瓶, 正是过烧形成的局部纹饰失缺。古代没有精准的科学仪器测量,完全靠烧 窑把桩师傅,凭传统经验和感觉判断用火照观察窑室温度高低。《陶录》 卷一:“瓷器之成,窑火是赖”;卷十:“瓷器固须精造,陶成则全赖火候”, 火候对产品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火候不当,使半成品变为次品、废 品,导致窑户收入减少,甚至破产。明代陈有年说“若陶事则人所能搏埴 为坯耳,及闭陶而锻之,成矶变幻,目
从事古陶瓷专业研究人士和收藏爱好者们在解悟、分析与研究不同 时代,不同窑系,不同品种制品中,常常会遇到不同时期的各类古陶瓷在 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部分烧造缺陷,直接会影响到古陶瓷制品的艺术效果、 产品质量和成品率,也不可避免地留下某些时代特征,成为鉴定古瓷的重 要因素之一。
在阅读古陶瓷专业书籍时,当介绍釉下彩最庞大的品系青花瓷及釉里 红瓷时,不时会遇到“晕散”和“飞红”这样的专业术语。初学者也许对 此缺乏感性认识,不能对号入座。而内行者,却知其然,而其所以然未予 深究。笔者查遍陶瓷词典,只字未见,可能是疏漏所致。陶瓷界往往又将 这两种烧造缺陷混淆起来,归为一类,统称为“晕散”,这实际上是一种 误解,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晕散”与“飞红”之现象定义
“晕散”是指釉下彩瓷纹饰产生了一种局部边缘地带彩料的浸润、扩 散现象,在瓷胎胎骨上形成有如中国水墨画在宣纸上的浸漫现象,或在釉 层中的扩散现象,或两者兼有之,造成纹饰相对模糊,轮廓不清,相互渗 透。这是青花瓷较常见到的制造缺陷(见图1、2)。
“飞红”是指釉里红瓷中的铜原子,在高温烧造过程中达到熔点后产 生的飞逸现象。或逸出釉面,飞散出去,或沉积在釉层中,产生大面积的 弥漫现象,也同样造成纹饰轮廓不清,也属烧造缺陷(见图3、4)。
二、“晕散”“飞红”现象的形成机理
(-)“晕散”的形成机理:既有钻料成份性质所致,又有工艺制造过 程中的缺陷。一是画师在瓷胎尚未干透的状况下瓷绘,必然会产生泅漫, 二是钻料调制含水分多,易泅湿胎体;三是在浸釉、荡釉、吹釉时水分对 纹饰的均漫作用;四是瓷坯在窑炉中锻烧时,釉层在高温中呈玻璃相液态, 有部分青花钻料熔蚀在釉层中;五是“苏泥勃青”钻料较容易渗透到釉层 中。以上几方面的原因,一种或多种因素都会造成青花纹饰的“晕散”现 象。金属钻的物理熔点是1490°C,而沸点是3520°C,显然窑室内的温度 是达不到挥发程度的。
(二)“飞红”现象产生的机理:众所周知,按照古代陶瓷的工艺条件, 釉下彩瓷中最难烧成的是釉里红瓷器。釉里红瓷是用黑色的二氧化铜 (CuO2)作颜料在瓷胎上作画。一是要充分掌握窑炉中的气氛,在弱还原气 氛中将原来是黑色的二氧化铜脱氧还原烧成红色的铜原子。还原程度充分 呈色鲜艳(见图5),还原不充分呈黑红色(见图6)。二是要准确掌握窑内 帽烧温度。铜的熔点是1083°C,这显然是窑室内容易达到的,而沸点是 2595°C,这显然也要求过高。但铜原子对温度极其敏感,温度曲线区域狭 窄,稍过火候,即行挥发,弥漫、扩散到熔融的釉层中去,形成大面积的 “飞红”现象(见图7)。“飞红”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弥漫到釉层中去;
温度再高即形成气泡,飞离釉面,形成红色的消退,造成纹饰局部的断线、 失缺,形成纹饰缺陷。图8是一件著名的釉里红开光“祈雨图”玉壶春瓶, 正是过烧形成的局部纹饰失缺。古代没有精准的科学仪器测量,完全靠烧 窑把桩师傅,凭传统经验和感觉判断用火照观察窑室温度高低。《陶录》 卷一:“瓷器之成,窑火是赖”;卷十:“瓷器固须精造,陶成则全赖火候”, 火候对产品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火候不当,使半成品变为次品、废 品,导致窑户收入减少,甚至破产。明代陈有年说“若陶事则人所能搏埴 为坯耳,及闭陶而锻之,成矶变幻,目
“晕散”“飞红”各归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