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川远去的记忆:“脚户”运梨 羊皮伐子过河
原标题:什川交通及运输
作者:魏永欢 魏立中
三、运输
从明初到民国时期,先民们主要靠人背、肩挑、畜驮及木轮马车通过旱、水路运输,黄河引渡由羊皮筏子兼木船摆渡。
人背物资的主要工具是毛线织成的褡裢,胸前背后都有兜装满实物,便于山间崎岖小路运行。
肩挑物资的主要工具由扁担、支杆、筐组成,俗称担子。筐最为别致,底部直径有60公分,边有10公分高,筐梁上配有网兜。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运输皮细肉嫩的冬果梨,支杆是在山路上劳累时,支担子小憩的工具。
畜驮指的是用牲畜驮上果品外出换粮,旧时叫“脚户”。家景差的买头驴,好的买骡马,几家合成一个驮队,家景更好的买多匹骡马形成驮队,不但运果换粮,还搞小宗生意。畜驮较人背、肩挑劳动强度轻,但白天赶路,晚上喂牲畜,抬驮卸驮也是免不了的辛劳。一般到河西18站,到西安48站。“脚户”因成年累月的行走,风餐露宿的生活,多到老年患有腰肌劳损诸症。
清光绪前泥湾的富户就已经有了马车运输,什川最早有木轮马车的是南庄村的魏至海,最早有胶皮马车的是上车的刘家和什字街开烟房的魏孔安家。
全国解放以后运输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更新换代较快。川内首先引进了中原地区的手推车,用于平田整地时搬运土方,极大的提高了劳动效率,但存续时间不到十年。1952年五星社出现了人力车(架子车),在务农和农田基本建设及运输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马车成为各生产队的主要运输工具,后来在外出搞副业时发挥了主要作用。1956年五星社(长坡村)从军马场购进第一辆万国牌汽车,并在几年时间,全乡各村相继都有了汽车。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人力车和马车被手扶拖拉机所替代。
什川通往四邻及外地的便道有八条,走亲访友,互通有无全靠人背、肩挑。肩挑运输从明清一直延续到全国解放。先祖踏着便道,挑上担子用冬果梨换取粮食、食盐和生活必需品。
光绪初年,什川有了木船,马车运输由此而兴,大路要途经泥湾、河口进磨峡沟至文山,由文山经老鹳窝、长川到保定堡(水阜),南到兰州、北到龚巴三川,远可沿丝绸之路上甘凉大道,进入河西或通往新疆。
全国解放以后,俢通了通往县城和省城的大路,全乡各村相继都有了汽车,主要拉运肥料和油料。而什川的农副产品则由供销社统一收购调拨,靠省汽车运输公司拉运,马车运输成为辅助。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承包以后,手扶拖拉机成为川内运输和外出换粮的主要运输工具,很快手扶拖拉机又被农用车(三码子)替代。发展最快的是大吨位货车,起初用于南下贩运什川的果品,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南来北往长途运输的专业户。如今已有300多台。
近期热读1虹桥飞架连什川
2什川隘道通四方
3独具特色的什川社火
4什川长坡村的塑绘世家
5什川果园生产发展史6皋兰什川梨园艺术团欢歌热舞闹元宵
7
纪念魏振皆先生诞辰133周年书画回顾展
8雕塑奇人魏至清
“写留言”跟老魏进行互动吧!
这篇关于什川远去的记忆:“脚户”运梨 羊皮伐子过河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希望我们推荐的答案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