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启示录(一)为什么会“人养地”

本文介绍了乡村启示录(一)为什么会“人养地”,对大家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朋友们下面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奔走于城乡之间,亲眼目睹了乡村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变化是喜人且亘古未有的。例如多条城际高速的修通,让农民进城非常便捷,城乡的沟通交流也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密切。我家乡的不少青年人,在城里跑出租,拉货运,在商超做售货员,他们早上到城里上班,晚上回乡下睡觉。过着以前从未有过的生活。这些都与国家开放发展息息相关。一条城乡公路的修通和汽车的普及,从什川到兰州,十多公里路,半小时可到。不仅城乡交通越来越发达,村里的路也来越方便。村村通工程不仅把县乡公路修到了每个乡村,甚至于田间地头的很多路,都变成水泥路,农民下地干活,原来是拖拉机,后来变成了三马子,现在开始大量购买电动车。人称”三奔子“的电动车启动方便,操作简便,成了农民的最爱。走进现在的农村,马路平坦,新房好多,商贸物流便捷,快递也早已走进乡村。那么,面对这样好的生活境况,为什么还会有人说“地不养人”呢?

什川是黄河边一个以果树、蔬菜种植为主的大镇,现居住人口两万余人。一个奇特的现象是,河东的什川五村,基本都是以种植水果为主,有近万亩百年以上古梨园,最古老梨树为明代栽植,水果种植有悠久的历史。当地生产的冬果梨、香水梨、白凤桃等品质上乘,是兰州市民欢迎的传统果品。而河西岸的泥湾原来也有大片的古梨园,虽然比东岸树龄小,面积少,但后来这些和东岸一样的古梨园全部变成了菜地。走在泥湾的河岸上,只见塑料大棚绵延数公里,白茫茫一片。泥湾的白兰瓜、各种蔬菜,大量供应兰州市场。今日泥湾,已经演变为昔日的青白石,扮演着省城兰州瓜果蔬菜基地的角色。 东岸水果,西岸蔬菜,一种是传统产业,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一种是城市的菜篮子,青一色的大棚种植基地。东岸的百年古梨园,得到国家保护,每棵百年古梨树上,都挂有保护牌。但是东岸的经济收入与西岸比,有明显的差距。泥湾的蔬菜一亩地每年收入能达到上万元,什川的梨园,因为果树维护成本高,经济效益与蔬菜比,存在不小的差距。有人说“地不养人”,根本的问题是梨树种植成本在提高,化肥农药投入多,而产品受市场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收入并不尽如人意。

一亩园,十亩田。这是什川老先人留下的经验,也是什川梨园长存的根源。六百多年来,什川果农都在恪守着这样的定律。数百年来,在人多地少的什川,梨园的产值要远远高于种麦子包谷等其他作物。也因此,什川人种梨树又称为种“高田”。过去也有果贱伤农的时候,但果农不会砍树,他们看中的是长远利益。但是今日的“高田”,在时代变迁中,给果农给出了不好解决的难题。四年前,为了不让承包地撂荒,我动员全家人去重新耕种老家的一亩地。就在我铲除田里荒草的时候,田边有人笑着对我说,我看你能种几年?跑到城里去的人,谁现在还种地呢?我愕然。土地是我们立足的根本,也是我们最靠得住的衣食父母。我对他说,那你就看看我能种几年。四年过去了,我现在还在种这一亩田。虽然每年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倒挂,我还是在地里栽上了梨树,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四年种地,得出了一些经验,也明白了有人说“人养地”的理由。经验是,现在的种地,与二十年前比,已进入了半机械化时代。农民有电动三轮车、旋耕机、喷药机、除草机。上河坪村一位农民,两口子种了二三十亩地,别人不要的地他挑着种,大多是桃子和梨树,年收入二三十万。这位老乡种地思路非常先进,机械化不说,还在家里修了冷库,通过互联网销售果品。他可算是新农民的代表。也有不少农民,种着几亩承包地,年轻人在城里打工,老人在种地。一亩地的收入也就四五千元,年轻人认为地的化肥、农药、人工投入多,种地不如打工。就在什川周边的商品房小区,打工的日工资是女工1天130元,男工1天150元,打工收入显然要高于种地。走过乡村,撂荒的地今年复耕了不少,可还是有一些荒芜的田园。国家禁止撂荒土地,但是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需要人们去破解。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城乡都在经受着从未有过的挑战。


近期热读1什川闲话(1)玉带缠腰
2什川闲话(2)野梨传奇
3什川闲话(3)龙凤呈祥
4什川闲话(4)陶园街的梨园博物馆
5什川闲话(5)陶园街的梨园博物馆
6那时候,我们养一头猪7
过了梨花,不要错过什川网红桥
8央视直播什川梨花  大美梨园风光无限

“写留言”跟老魏进行互动吧!



这篇关于乡村启示录(一)为什么会“人养地”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希望我们推荐的答案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