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液压动力元

《第3章液压动力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液压动力元(44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第第3章章 液压动力元件液压动力元件1齿轮泵3.2叶片泵3.3柱塞泵3.4液压泵基本概念3.1液压泵的使用3.53.1液压泵基本概念 3.1.1 液压泵的用途和分类 作用:是将原动机输入的机械能转化成液压能,给系统提供具有一定压力和流速的工作液体。 按结构形式分: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和螺杆泵; 按排量能否调节分:定量泵和变量泵; 按吸、排油方向能否改变分:单向泵和双向泵; 按压力大小分:低压泵、中压泵、中高压泵高压泵和超高压泵。返回3.2 齿轮泵 3.2.1 外啮合齿轮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结构 主要由泵体、两个参数相同并啮合的渐开线齿轮、两侧端盖以及传动轴等零件组成。 2.工作原理 如图
2、3-3 返回3.3 叶片泵 3.3.1 单作用叶片泵.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主要结构:转子、定子、叶片、配油盘 。 工作原理:如图3-12 返回返回3.1.2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返回液压泵基本工作原理:1.液压泵在结构上必须具有一个或多个密封且又可以随泵的运转而周期性变化的工作空间。2.必须具有相应的配油装置。3.油箱内液体的绝对压力必须恒等于或大于大气压力。 压力 (1)工作压力:液压泵在某一工况下输出油液的实际压力称为工作压力。 (2)额定压力:额定压力是泵在铭牌上标定的压力。 (3)最高允许压力:根据试验标准规定,允许液压泵短暂运行的最高压力值。 排量和流量 (1)排量V : 液压泵主轴
3、每转一周理论上应该排除的油液体积,即一个循环当中其密封工作容积的变化量(/r)。 3.1.3 液压泵的主要性能参数返回 (2)理论流量:在不考虑泄漏量的前提下,液压泵单位时间内所排出的液体体积(/min )。实际工作中,为方便起见,一般可用液压泵的空载流量代替理论流量。 (3)实际流量 :液压泵在某一具体工况下,单位时间内排出液体体积称为实际流量。 (4)额定流量:即泵的铭牌上标定的流量 .功率 (1)输入功率:指液压泵主轴上实际输入的机械功率 。 PiTiTi n (2)理论输出功率:不考虑液压泵的容积损失时,其输出液体所具有的液压功率。 Ptpqt/60 返回 (3)实际输出功率 剔除因泄
4、漏及机械磨损引起的容积损失和机械损失后,液压泵实际输出的液压功率。 Popqp/60 4效率 (1)容积效率v (2)机械效率m totpppttpvPPqpqpqqqq1itititmPPTTTT返回 vmmtvtioPPPP60ppoiqpPP返回(3)总效率3.2 齿轮泵 3.2.1 外啮合齿轮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结构 主要由泵体、两个参数相同并啮合的渐开线齿轮、两侧端盖以及传动轴等零件组成。 2.工作原理 如图3-3 返回返回返回1.泄漏 齿轮泵的泄漏途径有三: 齿轮端面与两侧端盖之间的轴向间隙;(泄漏泄漏量最大量最大) 齿顶圆与泵体之间的径向间隙; 齿轮啮合处的啮合间隙。解决措施
5、:设计和制造时必须严格控制泵的轴向间隙。 3.2.2 外啮合齿轮泵的结构特性分析返回2.困油现象 原因:齿轮啮合的重叠系数大于1。 概念:闭死容积发生周期性变化而产生对泵有害影响的现象 。 产生困油现象必须具备的条件: 1.形成密封空间; 2.密封空间的容积发生变化。解决措施:在两侧端盖上铣两条卸荷槽 。返回. .径向力不平衡问题径向力不平衡问题 产生原因:从排液腔到吸液腔,齿顶圆圆周径向液压力是呈线性阶梯式递减的。 解决措施:(1)缩小排液口尺寸 ; (2)适当增大径向间隙 ; (3)在端盖上开平衡槽。 3.2.3 外啮合齿轮泵的排量和流量计算 1排量计算: V 6.66zm 2B 2流量计
6、算: qt6.66 z m 2B n 返回3.3 叶片泵 3.3.1 单作用叶片泵 1.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2.主要结构:转子、定子、叶片、配油盘 。 返回返回 .单作用叶片泵的特点 (1)改变偏心距e,即可改变泵的排量(如何实现双向泵?)。 (2)存在困油现象 。 (3)无论是高压侧还是低压侧叶片底部和顶部所受的液压力平衡 。 (4)叶片沿着旋转方向后倾安装 。 (5)转子承受径向力。 返回3.单作用叶片泵的排量和流量计算 )(21VVzVp)()(2122eReRBz)()(2(2122eReRzBzBRe4 BnnVqPtRe4返回3.3.3 双作用叶片泵 1.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