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沉降观测(定稿)

上传者:5****1 2022-07-08 00:58:39上传 PPT文件 1.41MB
沉降观测(定稿)_第1页 沉降观测(定稿)_第2页 沉降观测(定稿)_第3页

《沉降观测(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观测(定稿)(38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1、总则、总则n为保障我标段路基(含过渡段)、桥梁、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提供原始数据,合理确定无碴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 2、组织管理、组织管理 n各工区须认真、详细地做好观测记录,为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提供依据。n每个工区根据管段任务划分成立若干沉降观测小组,每个小组配置3名专职测量人员、1名资料员,负责各自管段内的沉降观测外业测量工作及内业数据处理。 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n3.1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1、基准点:要求建立

2、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且易于保存,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 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4.4.1 的规定。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2、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 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n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

3、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 图4.4.1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3.2 测量点的检测n1、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n2、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 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n3、工作基点应选在比

4、较稳定的位置。3.3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n1. 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n2. 水准仪必须使用DS05 级及其以上精度级别的数字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3.3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n3. 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n4. 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4.1

5、 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n1、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偏差不超过5cm。 4、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4.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n4.2.1 沉降观测桩: 选择20mm 以上直径的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入路基基床表层以下0.55m,桩周0.15m 用C15 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如图4.2.1所示。4.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图4

6、.2.1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4.3观测技术要求n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 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3.1 观测频次要求表4.3.1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观测阶段观测频次一般1 次天填筑或堆载每天填筑量超过3 层时1 次/每填筑3 层沉降量突变23 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 次3 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 个月1 次/周1 个月以后1 次2 周第1 个月1 次2 周无砟轨道铺设后第23 个月1

7、次月3 个月以后1 次3 月5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梁体长期变形等符合技术标准要求。2、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 ,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段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2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3、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5.1一般规定5.2 观测点的设置原则n5.2.1 承台观测标: 设置

8、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 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 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n5.2.2墩身观测标: 1、观测点数量每墩不少于2 处,位于墩身两侧; 2、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0.5-1.0m 左右。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下图。图5.2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宝鸡宝鸡宝鸡宝鸡 兰州兰州 兰州兰州 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691117.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