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记忆中的那些坡名

《【散文】记忆中的那些坡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记忆中的那些坡名(2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Word参考资料,下载后可编辑【散文】记忆中的那些坡名【散文】记忆中的那些“坡名” 村里的坡名许多,有的是依据地理位置的特点而起,如“后河”,“斜河”,“后河”在村子的后边和东边,而“斜河”则是一条由村里出来斜着拐弯的河,周围的地便由此称之为“斜河”。下面小编预备了【散文】记忆中的那些“坡名”,欢迎查阅。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许多沿袭上百年甚者上千年的乡村地名,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更名的现代社区。在乡村消逝的同时,那些与村庄同在的“坡名”,也随之流失,留给我们的只有那美好的回忆。我的老家村名叫北田庄,村西有一座山,名曰:“王子上”,相传山上曾建有牟国王子之墓地,山因此而得名。村东有一条河,
2、七十年代搞万人大会战,改变成了大地。那条河也随之东移,挪到了东岭的岭边上。在家乡老百姓上坡,通常说的一般是家东或者家西,要么家南或者家北。还一种笼统的叫法,比方家东直接称之为东岭。村子里的每一条沟,每一片岭甚至每一块地都有名字。 小时候我们小伙伴们上坡打猪草,拾柴或者帮大人们下地干活,都是依据坡名而去。村里有许多坡名,不知是怎么起的,每个人都知道此地在哪儿。像“齐鲁地”,“牛角地”,“包袱地”,“瓜屋子”等。 家西靠山多为山地,家东则是丘陵沙地。在我的记忆里家西南方有个坡名叫“水洞”,传奇有个山洞能通到山那边的波罗村,洞里有水,听说把山这边放进鸭子,鸭子就能游到山那边去。后来洞口被掩埋了,记得
3、以前,只要连降三天雨,水洞有个泉眼就呼呼冒水。我上坡时,还屡次喝过那绵甜清爽的纯天然的山泉水呢。山南头的地叫“交峪子”,村西有条沟叫“母猪沟”,说起“母猪沟”,母亲总是很自豪,因为我们苗家林地(墓地)在母猪沟的下游。 “我们苗家家族为啥人烟这样旺。”母亲说:“是因为母猪沟的腚朝下,拉屎尿尿给我们的苗上粪。”不知母亲说得有没有道理,我们苗家确实人烟很旺,风水很好。而那母猪沟看其形状,也真得是像一头母猪趴在那里。腚直冲一条小河,沟里的水流到小河里,河岸就是苗家林地。还有“松树沟”,因过去沟里长了许多松树,名字就叫“松树沟”。 家东有“神仙沟”,“瓶子沟”,“花沟子峪”,“哑巴沟子”,据说早先“哑巴
4、沟子”里尽扔些死婴,因为那些婴儿都不会说话,故称之为“哑巴沟子”。还有“蛋羊石岭”,“炮楼子”等。“炮楼子”也是一片岭地的统称,过去在东岭的一个岭顶,确实有四四方方一些碎石,大人们说这是当年日寇建得“炮楼子”遗址,儿时帮大人们晒地瓜干,我就曾经把瓜干摆在了“炮楼子”的边上。 家北有“赶集岭”,“黄沟”等好多坡名。过去人们迷信说赶集岭上一到夜里就有小鬼赶集。“赶集岭”因此就被叫了起来。家南有“斜子地”,“南桥子”,“涝疙瘩”,“淤拉洼”等。“涝疙瘩”的地靠近一个水库,并连着“水洞”,那里地势虽高,但一年四季旱不着。有时还涝,就成了“涝疙瘩”。 村里的坡名许多,有的是依据地理位置的特点而起,如“后
5、河”,“斜河”,“后河”在村子的后边和东边,而“斜河”则是一条由村里出来斜着拐弯的河,周围的地便由此称之为“斜河”。还有的是依据本村和邻村的林地,即墓地而叫之。如:“杨家林”,“张家林”等,尽管有些林地早已迁址或“绝根”后坟头平坦,但那里的地的称谓还是一如既往。也有的是依据地亩取名,在“神仙沟”里有块地就叫“三亩地”。 如今,村子里盖起了楼房,并称之为“王子山小区”,东岭上搞大开发,建起了许多工厂,莱钢大道从东岭上穿插而过,一种城镇化的小康社会正向我们走来。相反,那些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坡”不见了,即使只记其名,也找不到当年的坡在哪了。记忆永恒,但岁月无情,或许下起几代,人们会连这些坡名、地名也不记得了。因此,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去挖掘、整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那些古老的文明和文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