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解析10 论语十二章1、常识:论语是一部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和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合称为“四书”。(语录 门人 再传弟子中庸 孟子 大学)孔子,名_,字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政治上主张_,鼓励人们_,即“出来做事”。开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人,身通六艺者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丘 仲尼 儒 仁 礼治入仕 私人 三千 七十二 )第一章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重点字词解释:(1)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 时习:时常地复习。 (3) 说:通假字,音ua,愉快.(4)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5)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6) 愠:生气,发怒。 (7
3、)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第二章:背原文 曾子曰:“吾(w)日三省(xng)吾(w)身:为(w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n)不习乎?” (学而)背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
4、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2)三省(xng):多次反省。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3)为:替。 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
5、力。 (4)信:真诚、诚实 (5)传:老师传授的知识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第三章背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6、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课文探究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重点字词:(1)吾十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