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广场设计方案



《杭州西湖广场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西湖广场设计方案(12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参照小瀛洲的形式,在一个圆形的平台上建造一座岛屿。以小岛作为平台,构筑一个直径258米、高24. 5米的大型碟状物一一一座形式独特、体现文化功能的4层建筑。高270米的塔楼将矗立在其东面。杭州的文化由“水”而发育成长,并且像水一样具有新鲜感和生命力。建筑物像水的自然形态, 也就是由表面张力而形成的形状,看上去好像在向上浮动,既像月亮倒映在水面,也像运河在月亮里流淌流畅的曲线是整个建筑群的特色。圆弧相叠构成月牙形式,活泼生动,3个月牙次递增大,扭转,形成一幅具有动感的柔美画面,并且,因其环绕面对运河转角的曲线岸边,更形成一种相拥态势,且有极强的空间围合感。高层塔楼平面为圆形,与其余建筑单 体轮廓
2、扇形作为自然界的一种优美形体,是自然界颇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形体,也 是对这一地形地貌作出的最恰如其分的诠释。因此广场设计以圆形为依托,通过同心结构的重复与强调,使广场产生一种视觉与精神的延续,一种贯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永恒信念12西湖文化广场作为一个大型的休憩地,本设计以市民的活动为主要出发点,利用基地的地表、地貌,着力创造具有亲和力的户外空间,营造优美、典雅,有文化内涵的充满生机的 公共环境。同时把运河水系引入建筑空间,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其连绵扭动的轻盈水平体态及轻灵向上的竖向身躯与西湖、运河的“水文化”交相辉映,尽显其城市现代建筑的风采, 历史传统、地域文化与现实未来之间于此达到
3、了水乳交融。 历史的长河就这样自然地向前流动将西湖文化广场与运河南岸的环北公园和武林广场连接为一个整体。 为了获得这种视觉 和行动上的联系,我们沿着武林广场东路设置了一条南北向的主轴线。 这条主轴线贯穿运河, 经由中心花园,直到基地北端的两座高层建筑。从而产生一种有致的设计序列和空间杭州的古建筑成为我们设计构思的最好源泉。古老的保彳叔塔给了我们创造主塔形象的灵感,从而使这座新楼与杭州和杭州人民之间具有亲和力,使它成为杭州传统文化的有机延续。作为一个高200米有锥台形的圆塔,到200米以上收缩为更细的透明圆锥及电视天线。 从地面到天线高度 300米。把文化建筑要求与诸多内容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剧场
4、、展览馆建筑,另一类是娱乐建这两类文化设施,涉及的艺术内容筑,包括电影城、娱乐中心和健身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及面对的群体略有不同,建筑师希望将这两类功能加以空间上的区分。10从城市文脉的塑造角度来分析,西湖文化广场如果要成为未来杭州的新中心,其格局及形态必须与钱塘江和西湖形成类似尺度的呼应。因此,在延安路的中轴线上以88层的现代化高塔(商业办公综合大楼)与钱塘江、西湖形成杭州新的都市格局。一江、一湖、一塔将 成为杭州未来的都市三大坐标将本广场设计成北边平行规划道路西边开口的大圆环形, 中间为一直径100米的圆形中 心广场,“圆环”的南北轴与武林广场东路重合, 东西轴与中山北路垂直, “圆环”的
5、东北 及东南45度轴线基本上与中山北路和规划道路线、中山北路和运河岸线的二等分角线上。这个形状和良渚文化的龙形玉佩十分相似整个设计以圆形广场为中心排布。围绕广场,设立一个环形的长廊,供行人以最快速度在不同建筑间穿行,长廊由 9组波浪型玻璃项组成,象征中国的龙。广场中排布着若干雕塑:由不同尺寸、不同质地、不同颜色和材料的球组成,成为整个设计的核心,成为标志性的地点本方案充分重视基地中自然环境的设计,大片绿地、水面的引入,呼应着杭州山水城市的美誉。设计采用点上成景, 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设计手法, 通过跨河步行桥上的绿化装点,把基地绿化与运河南岸绿化广场串联起来,融为一体,并与高层建筑上的空中花园上下呼应本方案充分体现了基地所处的城市空间特点。武林门地区是杭州市的商业、文化中心,其功能还需随西湖文化广场的开发而充实扩大。本设计力图延续武林门地区的开发活力与动力,并通过建筑排布,形成一道新的风景线17该项目在南北商业轴线建立具有标志性地位的城市中心核心,并以此为契机,将已有的城市商业文化空间主轴向城市的北部推进,担负起城市中心更新的任务,如此,将武林广场与西湖文化广场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考虑成为必然的选择西湖文化广场的环形裙房, 呈半圆形围合着广场的主空间, 集中串联一系列的功能空间。如果说广场中的主楼象征着杭州市的成就与繁荣, 里的古运河那么环形的多层裙房,就象征着连绵几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