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常用干预方法



《孤独症常用干预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孤独症常用干预方法(25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n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最为常见的一个亚型。n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n应用行为分析法简称ABA,Applied Behavior Analysesn洛瓦斯 1981年发育障碍儿童教育n三岁半前开始n每周有30-40个小时n每星期5-7天的训练n每天4-6小时A-B-CA-B-C模式:前因模式:前因- -行为行为- -结果结果nA(Antecedent):前因,指的是问题行为出现之前发生了什么事nB(Behavior ):行为,指的是问题行为的具体表
2、现,行为是可以看到的,可以衡量的,次数是可数的。nC(Consequence):结果,问题行为出现后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是行为获得的东西,它可以增加或减少行为的发生。一、指令:一、指令:指让患儿做什么事情时所出示的刺激。n语言指令,如:让患儿做什么事情时所说的话;n非语言指令,如:手势,示范动作,物品,卡片等。发指令时应注意的原则发指令时应注意的原则:n统一性-在开始教第一个孩子时,指令要保持一致,以使患儿准确地理解教师要他做什么?等患儿能力提高以后才可以考虑是否能变化指令。n不重复性-如果指令发出后,提示下患儿没有反应,应认为患儿做出的是错误反应,应给予错误的纠正。而不应重复再给予指令,甚至多
3、次给予指令及提示。与强化结合相使用,在患儿出现正确的反应后,应及时予以强化。发指令的技巧发指令的技巧:n及时,适时。n明确,准确,不应该有选择,如:好不好?行不行?可不可以?n声音清晰,以平常说话的语调为好。n内容上可根据患儿的能力,由简单明了至复杂发展。尤其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或者在患儿掌握某种技能有困难时,指令要简明。简明的指令有助于避免混淆。n二、强化:强化: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当孩子对指令做出正确反应后,我们要及时给予奖励。强化的原理就是适当的行为因得到奖励而继续出现;不适当的行为因没有得到奖励而减弱乃至消失。n正强化正强化:正强化就是通过奖励性刺激,促进正向
4、行为的增加以达到帮助孩子体验到与人交往的愉快,建立自信、体验成就感的目的n负强化负强化:负强化就是通过移去孩子不喜欢的刺激物强化物强化物:运用强化时的手段。强化物的分类:n社交型强化物,如:鼓掌,拥抱,摸摸头,说“你真棒”“很好”;n实物强化物,如:患儿喜欢的东西,卡片,小玩具等;n游戏强化物,如:患儿喜欢的游戏(荡秋千)、打电脑,看电视等;n食品强化物,如患儿喜欢的糖,饼干,薯片等;n代币强化物,各种代币,如小红花等。如何选择合适的强化物如何选择合适的强化物n首先应对患儿实行强化物的调查和选样。观察患儿平时的选择倾向,应提供6种以上的选择,选中后随机换位置再次进行选择,如果2-3次均选择同一
5、个物品,则此次课程的强化物即为此物品。在选择强化物时,同时应注意评估一下其是否有效,是否安全健康,是否可以做到,即“可实现性”;是否可以控制,即“可控制性”。有效强化的原则有效强化的原则:ABC教学中为保证上课的质量,首先要选好本次课程的强化物,实现有效强化的原则。n适当性:强化物应该是患儿选出来的,是患儿所喜欢的,能真正起到强化作用的;n伴随性:指当患儿完成教师所制定的任务后,应伴随给予强化物;n及时性:指当患儿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后,立刻给予强化物(在其行为发生的3秒内);n一致性:指在患儿的ABA教学中,如果有多位教师参与教学训练,那么不同的教师在给予强化物时应保持一致性原则,家长也要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