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第九章海底扩张与

上传者:2****5 2022-06-28 17:16:18上传 PPT文件 10.14MB
第九章海底扩张与_第1页 第九章海底扩张与_第2页 第九章海底扩张与_第3页

《第九章海底扩张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海底扩张与(42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主要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1、海底扩张说的兴起。、海底扩张说的兴起。2、海底扩张的新论证。、海底扩张的新论证。3、板块构造。、板块构造。4、地体的概念。、地体的概念。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大陆漂移:大陆漂移:是德国探是德国探险家和地球物理学险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他家魏格纳提出。他从的西洋两岸大陆从的西洋两岸大陆边缘形态正好可以边缘形态正好可以拼接起来的现象着拼接起来的现象着手,搜集了大量有手,搜集了大量有关地质构造、古气关地质构造、古气候、岩石和化石等候、岩石和化石等资料,分析研究了资料,分析研究了它们的相似性之后,它们的相似性之后,提出了大陆

2、漂移的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设想。设想。 当时作为一个青年(32-35岁)气象学家,敢于大胆提出较系统的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得益于古气候、古生(得益于古气候、古生物和地质学的多学科结合)物和地质学的多学科结合),曾受到他岳父的劝阻,但通俗易懂的新颖学说立即引起学术界轰动。 第一节第一节 海底扩张说的兴起海底扩张说的兴起 一一.大陆在漂移大陆在漂移 1915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 支持证据:支持证据: (1)大陆轮廓的可拼接性(大西洋两岸大陆具有可拼接)大陆轮廓的可拼接性(大西洋两岸大陆具有可拼接性)。性)。 (2)地质上的证据:)地质上的证据: A:古生物化石:古生物

3、化石(陆生动物化石相同,如中龙陆生动物化石相同,如中龙,分别发现于分别发现于非洲和南美洲)非洲和南美洲) B:岩层(非洲南部开普山脉二叠系岩层在南美洲发现、:岩层(非洲南部开普山脉二叠系岩层在南美洲发现、非洲高原前寒武纪片岩在巴西出现、北半球加里东褶皱带非洲高原前寒武纪片岩在巴西出现、北半球加里东褶皱带从挪威延伸到北美洲东海岸的加拿大和美国)。从挪威延伸到北美洲东海岸的加拿大和美国)。C:古冰川活动遗迹(石炭、二叠纪的冰川活动遗迹对南半:古冰川活动遗迹(石炭、二叠纪的冰川活动遗迹对南半球各大陆发生分裂漂移提供了有力证据)。球各大陆发生分裂漂移提供了有力证据)。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在距今在此基础

4、上,他认为在距今150Ma年前,地球表面有一个年前,地球表面有一个统一的大陆,称其为联合古陆,从侏罗纪开始分裂成几块,统一的大陆,称其为联合古陆,从侏罗纪开始分裂成几块,并各自漂移,形成如今的海陆格局。并各自漂移,形成如今的海陆格局。 其思想正确,但不能解释大陆漂移的机制。其思想正确,但不能解释大陆漂移的机制。 霍尔姆斯提出地幔对流说,认为地幔对流驱动大陆漂移。霍尔姆斯提出地幔对流说,认为地幔对流驱动大陆漂移。二二.海底地质的考察海底地质的考察1.水深测量:可绘制海底地貌图水深测量:可绘制海底地貌图2.深潜水考察:查明世界大洋的洋脊情况。深潜水考察:查明世界大洋的洋脊情况。3.海洋地球物理研究

5、:查明洋底地质构造、物质成分。海洋地球物理研究:查明洋底地质构造、物质成分。4.海底钻探取样及钻孔样品研究:查明海底沉积物及基岩年海底钻探取样及钻孔样品研究:查明海底沉积物及基岩年龄、构造等。龄、构造等。三三.海底在扩张海底在扩张1.洋脊的发现(其上有大量火山活动,冰岛每年以洋脊的发现(其上有大量火山活动,冰岛每年以2cm的速度的速度在扩张)在扩张)2.洋脊地震带的特征:为浅源地震(持续的引张力作用导致)洋脊地震带的特征:为浅源地震(持续的引张力作用导致)3.洋脊上沉积物分布的特征:裂谷带中最薄洋脊上沉积物分布的特征:裂谷带中最薄,向两侧对称式逐渐向两侧对称式逐渐增厚;最厚只有增厚;最厚只有5

6、00m-600m,年龄不超过侏罗纪。年龄不超过侏罗纪。4.两种大陆边缘两种大陆边缘(1)稳定大陆边缘:具有陆架、陆隆、陆坡。)稳定大陆边缘:具有陆架、陆隆、陆坡。 无火山活动、缺乏地震,是构造稳定地区。大西洋与陆地毗无火山活动、缺乏地震,是构造稳定地区。大西洋与陆地毗邻地区为稳定大陆边缘。邻地区为稳定大陆边缘。(2)活动大陆边缘:具有海沟、岛弧(山弧)、毕鸟夫带(由)活动大陆边缘:具有海沟、岛弧(山弧)、毕鸟夫带(由海沟向大陆方向依次出现浅源、中源、深源地震)。海沟向大陆方向依次出现浅源、中源、深源地震)。 有火山活动,地震频繁,是构造不稳定地区。太平洋与陆地有火山活动,地震频繁,是构造不稳定

7、地区。太平洋与陆地毗邻地区为活动性大陆边缘。毗邻地区为活动性大陆边缘。活动的大陆的边缘活动的大陆的边缘 毕鸟夫带的发现导致了消减作用概念的毕鸟夫带的发现导致了消减作用概念的 产生。其地质意义产生。其地质意义说明一部分板块消减在另一板块之下,又称为其俯冲带,说明一部分板块消减在另一板块之下,又称为其俯冲带,消减作用导致了海沟的形成,环太平洋岛弧(山弧)的形消减作用导致了海沟的形成,环太平洋岛弧(山弧)的形成。成。5.洋底海山及火山岛链的意义洋底海山及火山岛链的意义 太平洋上有许多呈北西向线状排列,其火山锥的年龄由东太平洋上有许多呈北西向线状排列,其火山锥的年龄由东南向北西方向依次变老。从海山的排

8、列及其年龄变化的规南向北西方向依次变老。从海山的排列及其年龄变化的规律性可以推断,地幔顶部存在某种热源,称为热点。律性可以推断,地幔顶部存在某种热源,称为热点。 热点是地幔深部热而轻的物质呈柱体上升到岩石圈底部而热点是地幔深部热而轻的物质呈柱体上升到岩石圈底部而形成的。上升的地幔物质柱体,称为地幔柱。形成的。上升的地幔物质柱体,称为地幔柱。 由于热点保持着固定位置,而岩石圈板块却通过该热点向由于热点保持着固定位置,而岩石圈板块却通过该热点向西北方向运动,故形成了洋底的一连串火山。火山的年龄西北方向运动,故形成了洋底的一连串火山。火山的年龄必然是近热点者新,远热点者老;同时板块在移动中逐渐必然是

9、近热点者新,远热点者老;同时板块在移动中逐渐变冷而下沉。变冷而下沉。6.海底热流值的分布规律:洋脊热流值极高、海沟热流值极海底热流值的分布规律:洋脊热流值极高、海沟热流值极低。低。四四.海底扩张说的提出海底扩张说的提出 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接受分裂,并不断向两侧扩张,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接受分裂,并不断向两侧扩张,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潜没。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潜没。 扩张机制: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其扩张机制: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其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如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649924.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