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第六章



《劳动经济学 第六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 第六章(14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闲暇时间(T劳动时间)收入U1U2U3闲暇时间的增加就是劳动时间的减少,所以,等效用线图的横轴隐含表示了时间(T)在闲暇和劳动之间的分配。YY闲暇时间闲暇时间A的无差异曲线图B的无差异曲线图闲暇与收入相比,A更看重的是收入,B更看重的是闲暇;也就是说, A是偏好劳动的人, B是喜欢休闲的人。图形AB表示非劳动所得为零的情况图形DCB表示非劳动所得不为零的情况闲暇时间DABC收入B点、C点处的闲暇时间等于TBC线段的长度表示非劳动所得的大小Y闲暇时间时间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图中某条曲线的的切点为最佳决策点:闲暇时间t1,劳动时间(T- t1)。t1闲暇时间YBAABCt1t3t2123当工资率w上
2、升时,首先,因为闲暇的机会成本增加,为维持总效用不变,倾向于减少闲暇时间,增加劳动时间,表现为均衡点1到2,闲暇时间从t1 降为t2 ,这就是替代效应替代效应;同时,w上升会带来收入的增加,人们倾向于增加闲暇时间,减少劳动时间。表现为均衡点2到3,闲暇时间从t2 增加到t3 ,这就是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价格效应价格效应表现为均衡点1到3,闲暇时间从t1 变化到t3,但t1与 t3 的大小关系无法确定无法确定。总之,工资率上升会导致劳动者增加还是减少劳动时间,取决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大小。Y闲暇时间非劳动所得存在时,闲暇时间增为t2,劳动时间减为(T- t2)。非劳动所得导致的决策变化是一种
3、纯收入效应纯收入效应。t1t2ABC存在非劳动收入时,图中显示了A、B、C三人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他们偏好各异,闲暇对B、C的效用相对较大,甚至使他们作出退出劳动力市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决策(即闲暇时间为T)。闲暇时间Y思考题: 1.无差异曲线具备什么特征的人将退出劳动力市场不工作?(图中, B处于临界状态。) 2.为什么无非劳动所得的人不可能退出劳动力市场?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参与决策劳动参与决策T闲暇时间Y21B1B2C原先不劳动的B和C当情况发生改变后( 如w上升),将决定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这就是劳动参与决策。图中显示:原先处于临界状态的B在w上升后,决定减少闲暇时间,进入劳动力市场;而C决
4、定仍然不工作。请问:B、C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或者说w w的上升满的上升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使不工作者作出参与劳动的决策足什么条件时才能使不工作者作出参与劳动的决策?也就是w与保留工资保留工资之间的关系问题。原先劳动力市场之外的某人在w上升后,如果决定工作,那么 此时w上升的替代效应肯定大于收入效应。闲暇时间YABCDA该模型可以解释为什么非全日制工人的周工作时间不会太短;工作固定货币成本的增加势必会导致潜在工人保留工资水平的提高,同时,工人将延长工作时间,减少闲暇时间;工作固定货币成本的增加会在延长一些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同时,使得另外一些人退出劳动力市场。闲暇时间YABCDA购买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横轴既反映了家务劳动时间的大小,也从反面显示了市场劳动时间的数量。左图假设非劳动收入为零,并表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偏好的个人的决策。对家务劳动和市场劳动的偏好反映了能从中得到的满足,进一步讲,偏好的状况取决于家务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大小。(思考:如何决定?)家务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家务劳动的感受与技巧,家务活动(如清扫整理、抚育小孩)的特点等。一般,女性的家务劳动生产率要高于男性。随着工资、收入和家庭相对生产率的改变,家务劳动安排也可能会随之改变。家务劳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