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

上传者:磨石 2022-06-24 09:33:43上传 DOC文件 17KB
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_第1页 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_第2页 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_第3页

《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3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 建筑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产物,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通过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的形式表达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建筑创作中,充分照顾到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进展人文精神,制造出了有民族特色的、符合当地人群生活习惯的、并具有多种文化特征的建筑风格与建筑环境。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国艺术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性格,表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伟岸而俊秀、博大而亲切、神奇而浪漫的特征。中国古建筑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注意人生(现实),强调“有用理性精神”,加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尚俭的民族

2、,这种价值观,表现在建筑艺术上,则是一种很现实的有用观点,即“适形”与“便生”。中国古建筑的适形而止,是以“度”为基础的。“度”即是建筑物的尺度、造型、体景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对“度”的规定在考工记中就有规范:“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车九,宫中度以寻.”。中华民族的“有用理性精神”,决定了其审美尺度是人性的尺度,中国人把与生活联系的最紧密的住宅审美功能作为最基本的尺度,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建筑的“度”,使从建筑到城市,都在统一中变化,而这种变化统一,都是以人性的尺度去创作、生疏、欣赏的。    “便生”,就其意来讲,一是指便于现世的人,二是便于生活。这种思想,也

3、是中国哲学思想中重要现实人生的写照。从皇帝的寝宫,到衙署的后宅;从寺庙的方丈院到村野的农舍,虽等级千差万别,但其“便生”的思想,却有很多相通之处,都是从生活的便利,生活环境的良好动身,制造出便于人生存、生活的空中国古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如城市是封建统治的政治中心,全部建筑不论大小通常按礼制来建设,这些建筑都是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街道纵横正支,方格严整,全城对称均衡,外廊方正。如明、清的北京城,唐代的长安城,都充分体现了这种礼制观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中国建筑无论是单体还是群体,往往都有一个中轴线,整个建筑或建筑群是沿中轴线按左右对称的格局分

4、布的。这种布局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严谨正统的感觉,因此,皇家的宫殿、陵墓大都接受这种布局方式,有名的故宫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故宫南北方向有一个明显的中轴线,在这个中轴线上,依次布列了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建筑,中轴线的两侧分布着朝房、太庙、社稷坛、东西六宫、以及其他一些帮助性建筑,它们基本上是东西对称的。古代的合院式民居,纵向也有明显的轴线意味,横向则左右大体匀称,主要建筑物如厅、堂、长辈住房等,排列在中心轴线上,附属房屋则分列两旁。坐北朝南也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另一个特点。尤其是古代统治阶级的宫殿或是府第,它们的大门都是面对正南,院内的主

5、要建筑也是坐北朝南的。这种现象和建筑思想至今仍然 可见,很多地方的政府大门还是面对正南。 实际上,这种带有礼制性质的建筑制度,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周礼冬官考工记和礼记的宫室制度就是当时的宗法礼制在建筑上的物化。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以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孔子曾批判管仲用国君专用的“树塞门”为越礼,批判臧文仲建筑住宅时用“山节藻棁”为不智,说明建筑上的礼制观念在当时是十分严格的。这种礼制观念始终影响着整个封建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 在以儒学思想为统治思想的中国古代,视乐观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孝悌,上至君臣,下至每一个家庭,都很强调这种尊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638418.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