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白内障讲课 (2)

上传者:2****5 2022-06-19 08:14:56上传 PPT文件 7.95MB
白内障讲课 (2)_第1页 白内障讲课 (2)_第2页 白内障讲课 (2)_第3页

《白内障讲课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内障讲课 (2)(77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白内障的诊断和治疗白内障的诊断和治疗 白内障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老龄化,目前我国盲人中约有半数是白内障引起的,急需手术治疗的白内障盲人达300万人,每年新增白内障约40万。 位置:晶状体位于虹膜、 瞳孔之后,玻璃体之前,借助于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 形态:是富有弹性的双凸面透明体。前面稍平,后面的弯曲度较大。前面的顶点为前极,后面的顶点为后极,前后两面交界处为赤道。直径约910mm,厚约45mm。 结构:由晶体囊,晶体纤维组成。囊是一层富有高度弹性的透明薄膜,中央为晶体核,核与囊之间为晶体皮质。 无血管、有弹性、双凸面的透明组织 是屈光介质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复杂的代谢过程 其

2、营养主要来自房水 定义: 晶状体混浊称白内障。 当各种原因引起房水成分和晶状体囊通透性改变及代谢紊乱时,晶状体蛋白变性,纤维间出现水隙、空泡、细胞上皮增殖等改变,透明晶状体变为混浊即形成白内障。 根据病因:年龄相关性 、外伤性、并发性、代谢性、药物及中毒性、发育性、后发性白内障。 根据发病时间: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白内障。 根据混浊部位:皮质性、核性、 囊膜下性白内障。 根据混浊形态:点状、冠状和板层白内障。 是中老年开始发生的晶状体混浊,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由于它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中,所以又称老年性白内障。 与紫外线照射,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遗传因素及晶状体营养代谢有关。 F

3、:hetiangengMatureCataractwithClefts.jpg 双眼病,发病可有先后。 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 早期病人主觉眼前有固定不动黑影,可有单眼复视,多视和屈光改变。 皮质性 核性 后囊下性 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最为常见,按其发展过程分为四期。 1.初发期初发期 ( incipient stage ) 前后皮质周边部出现楔形混浊,最初多发生在下方,继之两侧及上方也出现类似混浊,以后形成轮辐状混浊。 混浊未累及瞳孔区时一般不影响视力,散瞳后裂隙灯下可见楔形混浊。2.膨胀期膨胀期( intumescent stage)或称未熟期或称未熟期 ( immature stage

4、 ) 混浊逐渐加重的同时,皮质吸收水分肿胀,晶状体体积增大前房变浅。(有闭角型青光眼素质者,可能引起青光眼急性发作,故行散瞳检查时应慎重) 虹膜投影可见为此期特点。3.成熟期成熟期 ( mature stage ) 晶状体完全混浊呈乳白色,虹膜投影消失晶状体肿胀消退,前房深度恢复常,眼底不能窥入,视力降至光感或手动但光定位和色觉正常。4.过熟期过熟期 (hypermature stage) 成熟期持续时间过长,晶状体内水分丢失,体积缩小,囊膜皱缩,此期检查,前房加深,虹膜有震颤,病程继续发展,晶状体纤维分解融化,当棕黄色硬核沉于下方,患者视力突然提高,此时看上去上方前房进一步加深 晶状体蛋白过

5、敏性葡萄膜炎 ( phaco-anaphy-acticuveitis )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phacolytic glaucoma) 晶状体脱位 发病较早,40岁左右开始 较皮质性白内障少见 进展缓慢 早期视力不受影响,随晶体核密度增加,屈光指数增强而呈现近视状态 混浊开始于胚胎核或成人核,开始呈灰黄色棕黄色或棕黑色,眼底不能窥视 为皮质性白内障的一种表现。早期在后极囊膜下浅层皮质内出现棕黄色混浊,可见许多致密的小点,其间夹有小空泡和结晶样颗粒,外观呈盘形锅巴样。由于混浊位于视轴,早期即出现明显视力障碍。 晶状体混浊 视力下降 白内障诊断指标: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将晶状体混浊并使视力下降到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629897.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