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孝”字撑起的传统道德大厦.doc
上传者:麝月
2022-07-09 08:51:40上传
DOC文件
19 KB
一个“孝”字撑起的传统道德大厦
冯少波 王毓红 中国的文字符号,没有哪个比“孝”字更牛。一个孝字就有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论述,而且还是千古流传的经典,这就是十三经中的《孝经》。历代帝王为《孝经》作注的就有9位,为《孝经》释义的历代学者有数百家之多,《隋书·经籍志》所载《孝子传》就有6种,清人茆泮林稽古辑佚,编成《孝子传》9种。清朝咸丰年间,黄小坪编纂《百孝图说诗传》,收集行孝人物123人。中国历史上,行孝之人,年轻男子可以“举孝廉”,以孝获益者不计其数;已故女子可以挂牌匾、立牌坊,以孝赴死者不可胜数。孝字的重要性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人之为人也要用孝字来衡量,人的教育或教化的“‘教’字也是从‘孝’演变而来的。即‘孝’字加一表示使役的偏旁‘攵’,意思是‘使……孝’”(林语堂:《中国人》)。
为什么历代先哲与帝王如此看重这个孝字?历史上的孝字怎么能够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孔子认为孝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没有哪种德行比孝更重要。《孝经·开宗明义章》云:“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圣治章》云:“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唐玄宗也认为,孝是所有道德的根源,他在御注《孝经》序中说:“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意思是君臣士庶,各有孝道,品行根源,未有不同。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指出:孝“则一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皆得统摄于其中矣”。如此看来,孝正是处于道德之纲的位置,于道德教化中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中国上古传说时代就有“五教”道德观。《尚书·舜典》云:“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尚书正义》解释:五“即父母兄弟子是也,教之义慈友恭孝”,提出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道德要求。在“五教”中,并未强调“子孝”的优先地位,反而让“父义母慈”在前。现代也有人提出“先父慈后子孝”的观点。那么到底是“父慈”在先,还是“子孝”在先呢?我的回答是子孝在先。首先,就道德发生而言,孝观念起源于原始时代,与祖先崇拜关系密切。《礼记·祭统》曰:“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周易·萃》“王假有庙,致孝享也”,致孝就是让祖宗享受宗庙祭祀。这些都说明孝的起源与宗庙祭祀和神明上帝有关。这一点还可以从甲骨文金文中的孝字得到证明。甲骨文中的孝字,写作等,这是个象形字,意为“搀扶老人”。相反,甲骨文、金文中却找不到慈字。据此,可以说孝的起源要比“慈”字更为古老。
孝之所以能成为其他道德的基础,原因就在于孝的天理基础与逻辑前提。孝的理由来源于天或者自然。动物界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人类母慈子孝的行为。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记:“慈乌: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增广贤文》概括动物界的这种遗传行为:“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孝是一种来自生物遗传的人类天性。古人或许就是从自然界的这类现象中获得了某种启示。孝的理由也来源于“天”或神灵。《礼记·祭统》曰:“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先民从古老的传统中延续了这种****惯,又从思考中得到了行为合理性的认识。从逻辑上说,人的身体,有骨肉也有灵魂,骨肉由父母所生,灵魂则来源于上天。人之所以要孝敬父母,原因来源于人伦班辈,老天爷先创造了父母,后创造了自己。父兄因其长而尊,子弟因其幼而卑。一个父母的子女之间,年幼的要服从年长的,反之,
冯少波 王毓红 中国的文字符号,没有哪个比“孝”字更牛。一个孝字就有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论述,而且还是千古流传的经典,这就是十三经中的《孝经》。历代帝王为《孝经》作注的就有9位,为《孝经》释义的历代学者有数百家之多,《隋书·经籍志》所载《孝子传》就有6种,清人茆泮林稽古辑佚,编成《孝子传》9种。清朝咸丰年间,黄小坪编纂《百孝图说诗传》,收集行孝人物123人。中国历史上,行孝之人,年轻男子可以“举孝廉”,以孝获益者不计其数;已故女子可以挂牌匾、立牌坊,以孝赴死者不可胜数。孝字的重要性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人之为人也要用孝字来衡量,人的教育或教化的“‘教’字也是从‘孝’演变而来的。即‘孝’字加一表示使役的偏旁‘攵’,意思是‘使……孝’”(林语堂:《中国人》)。
为什么历代先哲与帝王如此看重这个孝字?历史上的孝字怎么能够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孔子认为孝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没有哪种德行比孝更重要。《孝经·开宗明义章》云:“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圣治章》云:“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唐玄宗也认为,孝是所有道德的根源,他在御注《孝经》序中说:“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意思是君臣士庶,各有孝道,品行根源,未有不同。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指出:孝“则一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皆得统摄于其中矣”。如此看来,孝正是处于道德之纲的位置,于道德教化中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中国上古传说时代就有“五教”道德观。《尚书·舜典》云:“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尚书正义》解释:五“即父母兄弟子是也,教之义慈友恭孝”,提出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道德要求。在“五教”中,并未强调“子孝”的优先地位,反而让“父义母慈”在前。现代也有人提出“先父慈后子孝”的观点。那么到底是“父慈”在先,还是“子孝”在先呢?我的回答是子孝在先。首先,就道德发生而言,孝观念起源于原始时代,与祖先崇拜关系密切。《礼记·祭统》曰:“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周易·萃》“王假有庙,致孝享也”,致孝就是让祖宗享受宗庙祭祀。这些都说明孝的起源与宗庙祭祀和神明上帝有关。这一点还可以从甲骨文金文中的孝字得到证明。甲骨文中的孝字,写作等,这是个象形字,意为“搀扶老人”。相反,甲骨文、金文中却找不到慈字。据此,可以说孝的起源要比“慈”字更为古老。
孝之所以能成为其他道德的基础,原因就在于孝的天理基础与逻辑前提。孝的理由来源于天或者自然。动物界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人类母慈子孝的行为。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记:“慈乌: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增广贤文》概括动物界的这种遗传行为:“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孝是一种来自生物遗传的人类天性。古人或许就是从自然界的这类现象中获得了某种启示。孝的理由也来源于“天”或神灵。《礼记·祭统》曰:“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先民从古老的传统中延续了这种****惯,又从思考中得到了行为合理性的认识。从逻辑上说,人的身体,有骨肉也有灵魂,骨肉由父母所生,灵魂则来源于上天。人之所以要孝敬父母,原因来源于人伦班辈,老天爷先创造了父母,后创造了自己。父兄因其长而尊,子弟因其幼而卑。一个父母的子女之间,年幼的要服从年长的,反之,
一个“孝”字撑起的传统道德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