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docx
上传者:秀英
2022-07-06 19:24:47上传
DOCX文件
468 KB
RUSER redacted on the night of December 17,2020
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
GB/T XXXX—200* 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
利用控制样品程序估计和监控实验室内测试方法结果的不确定度
Laboratory quality control technique——Standard Practice for Estimating and Monitoring the Uncertainty of Test Results of a Test Method in a Single Laboratory Using a Control Sample Program
编 制 说 明
一、本标准的任务来源
GB/T XXXX--2007的制定已列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7年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项目序号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T-469”。本项任务由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定于2008年完成。
该项目由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组成标准起草工作组共同完成。
二、本标准的制订意义
测量不确定度(Measurement Uncertainty,MU)是评定检测和校准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判定测量结果质量高低的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国内外对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测数据质量的高低需要在国际间得到评价和互相承认;另外实验室在日常出具检测报告和认可考核工作中也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检测结果的MU分析和表达问题。因此,通过对MU应用的调查研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
MU研究动态,结合我国实验室实际情况提出MU的科学评估规范,为解决困扰实验室的MU这一难题提供科学指南,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目前,MU在各国的应用存在较大差距。不少发达国家对此项工作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重视并注意对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因而应用日益广泛。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在检测实验室领域中的应用尚处于研究和探讨阶段。对于MU的研究,国内甚至国外发达国家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工作。因此,本标准起草组认为我国也应投入一定精力,开展MU方面的研究工作。
国际组织发布的《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ISO GUM)和我国已发布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的国家技术规范只给出了MU的通用规定和信息,对于日常的检测工作中的应用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领域和对象提出可操作性的评定指南。另外,检测过程中影响MU的因素众多,而且这些因素对MU合成的影响和贡献也会随检测领域、检测方法和检测样品的不同而明显不同。美国国家标准ASTM D2554的出台,为适应科技进步和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验室技术合作、交流以及检测结果互认的需求,由此,本标准拟对ASTM D2554进行修改采用的转换工作。
三、国内外MU研究简介
上世纪60年代,为能统一地评价测量结果的质量,原美国标准局NBS(现为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的数理统计专家埃森哈特(Eisenhart)在研究“仪器校准系统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估计”时就提出了采用MU的概念,并受到国际上的普遍关注。精密度、准确性和不确定度评估与确立的活动开展,主要是由美国国家标准局NBS发起。NBS集中点在于强调确立测试方法和测量的精密度重要性,而准确性视为精密度(测试结果的接近程度)和系统差异(偏倚)的合成,然后提交报告值的不确定度,标志着“非准确性的可信限度”。
上世纪70年代,NBS在研究和推广测量保证计划(MAP)时,对MU定量表示又有了新的发展。术语“不确定度”源于英语“uncertainty”,原意为不确定、不稳定、疑惑等,是一个定性表示名词。现用于描述测量结果时,将其含义扩展为定量表示,即定量表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程度。此后许多年中,虽然“不确定度”这一术语已逐渐在各测量领域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用,但具体表示方法并不统一。国际计量组织(CIPM和BIPM)提出了MU识别的要求,其主要是通过国际研究来对国家间的标准进行比较,以界定测量的能力。
1980年,为求得MU评定和表示方法的国际统一,国际计量局(BIPM)在征求了32个国家的国家计量院以及五个国际组织的意见后,发出了推荐采用MU来评定测量结果的建议书,即INC-1(1980)。该建议书向各国推荐了采用MU的表示原则。
1981年,第70届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讨论通过了INC-
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
GB/T XXXX—200* 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
利用控制样品程序估计和监控实验室内测试方法结果的不确定度
Laboratory quality control technique——Standard Practice for Estimating and Monitoring the Uncertainty of Test Results of a Test Method in a Single Laboratory Using a Control Sample Program
编 制 说 明
一、本标准的任务来源
GB/T XXXX--2007的制定已列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7年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项目序号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T-469”。本项任务由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定于2008年完成。
该项目由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组成标准起草工作组共同完成。
二、本标准的制订意义
测量不确定度(Measurement Uncertainty,MU)是评定检测和校准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判定测量结果质量高低的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国内外对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测数据质量的高低需要在国际间得到评价和互相承认;另外实验室在日常出具检测报告和认可考核工作中也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检测结果的MU分析和表达问题。因此,通过对MU应用的调查研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
MU研究动态,结合我国实验室实际情况提出MU的科学评估规范,为解决困扰实验室的MU这一难题提供科学指南,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目前,MU在各国的应用存在较大差距。不少发达国家对此项工作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重视并注意对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因而应用日益广泛。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在检测实验室领域中的应用尚处于研究和探讨阶段。对于MU的研究,国内甚至国外发达国家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工作。因此,本标准起草组认为我国也应投入一定精力,开展MU方面的研究工作。
国际组织发布的《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ISO GUM)和我国已发布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的国家技术规范只给出了MU的通用规定和信息,对于日常的检测工作中的应用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领域和对象提出可操作性的评定指南。另外,检测过程中影响MU的因素众多,而且这些因素对MU合成的影响和贡献也会随检测领域、检测方法和检测样品的不同而明显不同。美国国家标准ASTM D2554的出台,为适应科技进步和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验室技术合作、交流以及检测结果互认的需求,由此,本标准拟对ASTM D2554进行修改采用的转换工作。
三、国内外MU研究简介
上世纪60年代,为能统一地评价测量结果的质量,原美国标准局NBS(现为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的数理统计专家埃森哈特(Eisenhart)在研究“仪器校准系统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估计”时就提出了采用MU的概念,并受到国际上的普遍关注。精密度、准确性和不确定度评估与确立的活动开展,主要是由美国国家标准局NBS发起。NBS集中点在于强调确立测试方法和测量的精密度重要性,而准确性视为精密度(测试结果的接近程度)和系统差异(偏倚)的合成,然后提交报告值的不确定度,标志着“非准确性的可信限度”。
上世纪70年代,NBS在研究和推广测量保证计划(MAP)时,对MU定量表示又有了新的发展。术语“不确定度”源于英语“uncertainty”,原意为不确定、不稳定、疑惑等,是一个定性表示名词。现用于描述测量结果时,将其含义扩展为定量表示,即定量表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程度。此后许多年中,虽然“不确定度”这一术语已逐渐在各测量领域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用,但具体表示方法并不统一。国际计量组织(CIPM和BIPM)提出了MU识别的要求,其主要是通过国际研究来对国家间的标准进行比较,以界定测量的能力。
1980年,为求得MU评定和表示方法的国际统一,国际计量局(BIPM)在征求了32个国家的国家计量院以及五个国际组织的意见后,发出了推荐采用MU来评定测量结果的建议书,即INC-1(1980)。该建议书向各国推荐了采用MU的表示原则。
1981年,第70届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讨论通过了INC-
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