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与放流t



《第十三章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与放流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与放流t(65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经济鱼类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与放流的人工繁殖与放流第一节第一节 大麻哈鱼类的人工繁殖与放大麻哈鱼类的人工繁殖与放流流 n大麻哈鱼类系世界名贵经济鱼类,地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北纬36度以北的太平洋水域,为溯河性洄游鱼类,又称“国际性鱼类”。大麻哈鱼类年产量6070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10左右,但其产值却占世界水产品总产值15。n由于大麻哈鱼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北太平洋沿岸国家的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早就开始开发利用其渔业资源,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产卵场和放流增殖站,每年培育大量幼鱼放流自然水域,增殖其渔业资源,使大麻哈鱼类产量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各国为了保护其资源,制
2、定了各种渔业法规,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对其渔业实行严格的管理。n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大麻哈鱼类鱼源国的利益和责任作了明确的规定,从而使大麻哈鱼类的增殖保护和合理利用出现了新的秩序。我国作为大麻哈鱼类的鱼源国,理应在其渔业管理和利用方面多做工作,同时也应在国际上争取我们的权益,为发展我国大麻哈鱼渔业而努力。一、大麻哈鱼类生物学一、大麻哈鱼类生物学n1.形态特征与地理分布形态特征与地理分布大麻哈鱼类也称太平洋鲑鱼,在分类学上属鲑形目、鲑形目、鲑亚目、鲑科、大麻哈鱼属鲑亚目、鲑科、大麻哈鱼属。n该属共有6种,即细鳞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gorbuscha Walbau
3、sn)、大麻哈鱼(O keta Walbaum)、红大麻哈鱼(O nerka Walbaum)、银大麻哈鱼(O kisutch Walbaum)、大鳞大麻哈鱼(O tshawytscha Walbaum)、马苏大麻哈鱼(O masou Brevoort)见表1。其中大麻哈鱼又因溯河期不同分为夏大麻哈鱼、秋大麻哈鱼二个群体。马苏大麻哈鱼、红大麻哈鱼、银大麻哈鱼因降海与否分为陆封型和降海型二个群体。 n(1)大麻哈鱼n形态特征:n体侧扁,纺锤形,长50.385厘米。头与体高相等或略小。口端位,口裂大,上、下颌不相愈合,各有齿一列。眼小。背鳍位于体中稍后,腹鳍起于背鳍之后,尾鳍分叉不深,有脂鳍。体被
4、小圆鳞,银灰色,常见有红色宽斑,体侧有1012条斑纹,体色变化较大,产卵期体色更浓。 n 生活习性:n 大麻哈鱼性凶猛,以小鱼、虾、水母为食。在海洋生活35年,秋季成熟的大麻哈鱼集群入黑龙江,溯往原繁殖场产卵。属洄游鱼类。 n 生殖生育:n 大麻哈鱼10月溯游到呼玛河,10月下旬11月中旬,水温为48时,雌鱼选择水流清澈、砂砾底质河段产卵。产卵时,雌鱼侧扁游动,尾鳍不停摆动,借水流冲击,形成一个直径为100厘米、深约20厘米的产卵卧子,将直径0.560.65厘米晶莹桔红色卵产于卧子内。此后,雄鱼也将精子排入其内,使卵受精。雌鱼又反复用尾鳍拨动砂砾,埋好受精卵,不离去,完成繁衍后代任务后,不久死
5、去。卵经一冬低温,来春孵出仔鱼,顺江入海。在海中生活35年,又游回产卵地。 n经济价值:n 大麻哈鱼是名贵的大型经济鱼种之一,肉可供鲜食、盐渍、熏制;卵的营养价值更高,为名贵食品“红鱼籽 ”,在国际市场享有盛名;精巢可制鱼精蛋白;肝脏可制鱼肝油。 n红鱼鱼籽 n(2)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 n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从北美西海岸的加里福尼亚以北至阿拉斯加一带,到亚洲的俄罗斯沿岸和日本沿岸。 n形态特征:背部及其尾鳍上有明显的黑斑点,背部深蓝色至绿色,体侧呈明亮的银白色,腹部白色。 n只能在20度以下水域生存,最适水温13-18度。溯河产卵繁殖。性成熟年龄3-4龄、4
6、.5-6.5千克,亲鱼产卵后不久就死亡。幼鱼以浮游生物为食,以后转变成肉食性,摄食鱼类及无脊椎动物。 n(3)马苏大麻哈鱼n俗名:奇孟鱼、齐目鱼、花斑鳟、花鳟 n产地:国内见于黑龙江和吉林。 n有陆封型和洄游型之分。陆封型喜群居冷水,个体较小,眼较大,体侧有8-10个终身存在的紫黑色横斑,背部和侧线上下有紫黑色圆斑点分布,无红色斑点。2龄雄鱼、3龄雌鱼性成熟。在图们江,洄游型每年3-4月份成群聚于江口并开始上溯,4-5月份大批进入图们江,8-9月份洪水下泄时成熟个体上溯至支流产卵。产卵场水质清澈,砂砾底质,水深约0.5米,流速平均0.7米/秒,水温11-20。卵粒赤橙色,怀卵量约3500粒。产
7、卵时,通常1尾雄鱼追逐数尾雌鱼进入产卵场,雌鱼摆动尾鳍利用水流向四周搧动砂砾,形成椭圆形产卵床。雌鱼分数次排卵,受精卵落入产卵床内后由雌鱼利用尾鳍搧动砂砾加以覆盖。产过卵的亲鱼守护在旁。经2-3日后亲鱼全部死亡。一般在淡水中生活1年后的幼鱼开始分离成洄游型和陆封型。 n是我国大麻哈鱼属中洄游种类分布最南的一种,南限达北纬35,对温度的适应较高,是内陆驯化对象之一。属名贵经济鱼类,肉质细腻而味美,深受群众喜爱。近年来其资源锐减,濒于枯竭。 细鳞大麻哈鱼(又名驼背大麻哈鱼)n细鳞大麻哈鱼 Pink Salmon,humpback salmon nOncorhynchus gorbuscha (Wa
8、lbausn)红大麻哈鱼nred salmon 大鳞大麻哈鱼n大鳞大麻哈鱼 chinook salmon,king salmonnO tshawytscha(Walbaum)n地理分布。大麻哈鱼类属冷水性鱼类,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亚寒带的太平洋海域,北纬3673度,东经120西经123度,在亚洲北限为俄国的勒拿河、南限为中国的台湾;在美洲北限为加拿大的马更些河,南限为美国的加里福尼亚萨克尔门托河。溯河洄游的国家有日本、美国、俄国、加拿大、中国、朝鲜等。亚洲种群数量占55.4,美洲占44.6。细鳞大麻哈鱼种群数量最多,依次为大麻哈鱼、红大麻哈鱼、银大麻哈鱼、大鳞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种群数量最少,
9、是亚洲的特有种,是适温范围最广的种类。 n2.洄游。大麻哈鱼类因种群和地域不同,形成诸多地理生态群体。细鳞大麻哈鱼在亚洲有5个地理生态群体,即堪察加东岸、西岸、鄂霍茨克海、黑龙江、俄国远东和萨哈林群体,在美洲有3个地理生态群体;大麻哈鱼在亚洲有7个地理生态群体,在美洲有3个地理生态群体;红大麻哈鱼在亚洲有2个地理生态群体,美洲有12个地理生态群体。n细鳞大麻哈鱼个体最小细鳞大麻哈鱼个体最小,在淡水中生活和海域生活时间最短,分别为23个月和1年,性成熟年龄为1龄,具有偶数年份为丰年,奇数年份为欠年的洄游特性;大麻哈鱼个体较大,溯河距离较远,在淡水中生活45个月,在海域生活15年,性成熟年龄以4年
10、为主;马苏大麻哈鱼、银大麻哈鱼在淡水中生活1年,在海域生活23年,性成熟年龄以3年为主;红大麻哈鱼个体较大,溯河距离最远,在淡水和海域中生活各23年;大大鳞大麻哈鱼个体最大鳞大麻哈鱼个体最大,在海域生活26年,性成熟年龄以56年为主。 n3.摄食。幼鱼期在淡水中摄食摇蚊幼虫、介形虫、寡毛类、水生昆虫等;在海域中摄食大型浮游动物、幼鱼、幼蟹、头足类、磷虾等。 二、国外对大麻哈鱼类资源开发利二、国外对大麻哈鱼类资源开发利用用 n北太平洋沿岸国家开发利用大麻哈鱼类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捕捞作业的水域也从早期的内河捕捞发展到目前的公海作业。目前在北太平洋水域捕捞大麻哈鱼类国家有日本、美国、俄国、加拿大。
11、1.捕捞渔具。各国捕捞大麻哈鱼类使用的网具分为定置网和流动网两大类。定置网主要有建网和定置刺网,流动网主要有流刺网、延绳钓和围网。n2.渔获量。在20世纪50年代大麻哈鱼类年平均渔获量为45.1万吨,最高为52.9万吨,60年代有所下降,70年代稳步增加,80年代提高到60万吨,总平均(19521987)为48.3万吨,4071万尾。在渔获量中,以美国最高(占40.8),日本居第二位(27.8),依次为俄国(16.7)、加拿大(14.5)。在渔获种类,细鳞大麻哈鱼最多,平均为17.568万吨,占36.4,大麻哈鱼居第二位,平均为15.097万吨,占31.3;依次为红大麻哈鱼、银大麻哈鱼、大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