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第6章 事故车辆损失评估

上传者:2****5 2022-06-16 10:32:34上传 PPT文件 4.35MB
第6章 事故车辆损失评估_第1页 第6章 事故车辆损失评估_第2页 第6章 事故车辆损失评估_第3页

《第6章 事故车辆损失评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 事故车辆损失评估(50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1第六章事故汽车的评估事故车的定义:经过严重撞击、泡水、火烧等,即使修复但仍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总称。 如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即属事故车: 1、经过严重撞击,损伤到发动机舱和驾驶舱的车辆。 2、水箱支架有碰撞损伤的车辆。 3、车身后翼子板撞击损伤超过其三分之一的车辆。 4、纵梁有焊接、切割、整形、变形的车辆。 5、减振器座有焊接、切割、整形、变形的车辆。 7、ABC柱有焊接、切割、整形、变形的车辆。 8、因撞击造成汽车安全气囊弹出的车辆。 9、其它不可拆卸部份有严重的焊接、切割、整形、变形的车辆。 10、车身经水浸泡超过车身二分之一,或 积水进入驾驶舱的车辆。 11、车身经火焚烧超过0.5平方米,

2、经修复仍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 2第一节碰撞损伤的诊断与测量碰撞损伤的诊断与测量 汽车碰撞事故可分为单车事故和多车事故。1单车事故可分为翻车事故和与障碍物碰撞事故(l)翻车事故一般是驶离路面或高速转弯造成的,其严重程度主要与事故车辆的车速和翻车路况有关。(2)与障碍物碰撞事故主要可分为前撞、尾撞和侧撞,其中前撞和尾撞较常见,而侧撞较少发生。 2多车事故为两辆以上的汽车在同一事故中发生碰撞。尽管在多车事故中,可能有两辆以上的汽车同时相撞,但讨论其特征时可只考虑两辆车相撞的情形。(1)在多车事故中,一般没有来自上、下方向的冲击载荷;(2)给事故汽车施加冲击力的均为其他车辆,尽管不同车辆的刚性不一样,

3、但没有单车事故中障碍物的刚性变化大。汽车评估人员不仅要对对碰撞部位直接造成的零部件损伤进行诊断,还需要对于与其相关联零部件的影响以及发生在碰撞部位附近的损伤 进行诊断。 3一、安全事项一、安全事项 1、在查勘碰撞受损的汽车之前,先要查看汽车上是否有破碎玻璃棱边,以及是否有锋利的刀状和锯齿状金属边角,为安全起见,最好对危险的部位做上安全警示,或进行处理。2、如果有汽油泄漏的气味,切忌使用明火和开关电器设备。对于事故较大时,为保证汽车的安全,可考虑切断蓄电池电源。 3、如果有机油或齿轮油泄漏,注意当心滑倒。 4、在检验电器设备状态时,注意不要造成新的设备和零部件损伤。如车窗玻璃升降器,在车门变形的

4、情况下,检验电动车窗玻璃升降功能时,切忌盲目升降车窗玻璃。 5、应在光线良好的场所进行碰撞诊断,如果损伤涉及底盘件或需在车身下进行细致检查时,务必使用汽车升降机,以提高评估人员的安全性。 4二、汽车碰撞诊断步骤汽车构造类型确定碰撞情形目测测定撞伤的范围测定汽车车身各部分的尺寸确定汽车损伤程度5三、汽车碰撞机理分析三、汽车碰撞机理分析1碰撞冲击力在汽车碰撞过程中,碰撞冲击力的方向总是同某点冲击力特定角度相关。因此,冲击合力可以分成分力,通过汽车向不同方向分散。 冲击力造成大面积的损坏也同样取决于冲击力与汽车质心相对应的方向。2碰撞接触面积碰撞接触面积大小与碰撞方向与碰撞损伤程度直接相关。3冲击力

5、的传递原理在碰撞汽车评估中,碰撞时力的传递方向对于评估人员而言非常重要,通过力的传递方向,评估人员既能掌握碰撞引起的直接损失,还能准确判明碰撞引起的间接损失。6正面碰撞正面碰撞正面碰撞时的力传递路径正面碰撞时的力传递路径正面碰撞时力通过保险杠支架传递到车辆内。固定在保险杠支架上的防撞元件继续将力传递到发动机支架内。前桥架梁与弹簧支座共同作用的结果可有目的地实现变形吸能性能。即使车辆的碰撞接触面很小,碰撞力也能通过保险杠横连杆、侧面防撞梁、前围和前桥架梁分散到车辆左右两侧。同时碰撞力通过发动机支架继续分散到底板总成、通过发动机至前隔板加强件传递到变速箱传动轴盖板、通过车轮传递到轮罩内车门槛加长件

6、的变形吸能区以及A 柱加强区域和侧框架。碰撞力通过弹簧支座和轮罩上的支架传递到侧框架也很重要。通过弹簧支座后的支架变形吸能区可以限制传递到 A 柱内的力,同时可以降低 A柱附近车厢的负荷。7侧面碰撞侧面碰撞侧面碰撞时的力传递路径侧面碰撞时的力传递路径如果侧面碰撞时可移动障碍物撞到车辆上,那么碰撞力首先从侧面防撞保护件和车门锁传递到 A、B 和 C 柱。继续变形时侧面防撞保护件的安全钩会钩在 B 和C 柱上。此外,车门内板也会支撑在车门槛上(通过结构上的重叠实现)。这样整个侧围即可非常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表示从这个阶段起,碰撞力通过整体式的侧框架结构作用在车厢上。如果碰撞更严重,那么车门槛将相应

7、的力通过座椅横梁传递至变速箱传动轴盖板的连接支架和变速箱支架以及底板的后部横梁,最后传递至车身的另一侧。与此同时,力也会通过车顶传向对侧。在不带活动天窗的车辆上,车顶弓形架的作用是将力传递至车辆另一侧。在带有活动天窗的车辆上,刚性很强的活动天窗框架可将力继续传递到对侧。如果 B 柱变形后挤压座椅,那么坚硬的座椅架会将所出现的力通过变速箱传动轴盖板传递到车辆对侧。8车尾碰撞车尾碰撞车尾碰撞时的力传递路径车尾碰撞时的力传递路径发生尾部碰撞时,碰撞力通过保险杠支架及变形元件传递到车辆两侧。碰撞速度低于约 15 km/h 时,这些元件作为变形吸能区可以用较低的维修费用更换。碰撞速度较高时各纵梁才会出现

8、变形现象。通过后桥架梁和车轮,作用在车辆整个宽度上的负荷由后部底板和整个车门槛承受。在上部区域力主要由后部侧围吸收及传递。侧围将力传递至 C 柱和车顶,同时将一部分力通过车门向前传递。在侧框架和后桥架梁承受高负荷的区域安装了附加的加强件。其它碰撞力通过传动轴传递到发动机和变速箱上,以及废气装置和蓄电池上。此外,传动轴也是特殊的变形吸能区。铝合金传动轴由中间轴承的锥形法兰吸能,钢传动轴由反拉伸管吸能。由于后桥前的燃油箱位置比较有利,所以车尾碰撞时一般不会造成燃油系统损坏。9四、碰撞对不同车身结构汽车的影响四、碰撞对不同车身结构汽车的影响 1对非承载式车身结构汽车的影响 图中圆圈点为车身和车架刚度

9、较弱部位。用来缓冲和吸收来自前端或后端的碰撞能量,车身通过橡胶件固定在车架上,橡胶件同样也能减缓从车架传至车身上的振动效应 。101对非承载式车身结构汽车的影响 左右弯曲上下弯曲皱折与断裂损伤 平行四边形变形 扭曲变形112 2碰撞对承载式车身结构汽车的影响碰撞对承载式车身结构汽车的影响 承载式结构车身的横向刚度较弱的部位承载式结构车身的横向刚度较弱的部位 ( (应力吸收区域应力吸收区域) )承载式结构车身的前部刚度较弱的部位承载式结构车身的前部刚度较弱的部位 ( (应力吸收区域应力吸收区域) )承载式结构车身的后部刚度较弱的部位承载式结构车身的后部刚度较弱的部位 ( (应力吸收区域应力吸收区

10、域) ) 运用圆锥体形法确定碰撞对承载式结构车身的影响运用圆锥体形法确定碰撞对承载式结构车身的影响12五、碰撞损伤分区检验碰撞损伤分区检验区域1:直接碰撞损伤区,又称为一次损伤区,如 (a)所示。区域2:间接碰撞损伤区,又称为二次损伤区,如 (b)所示。区域3:机械损伤区,即汽车机械零件、动力传动系统零件、附件等损伤区,如 (c)所示。区域4:乘员舱区,即车厢的各种损坏,包括内饰件、灯、附件、控制装置、操纵装置和饰层等,如 (d)所示。区域5:外饰和漆面区,即车身外饰件及外部各种零部件的损伤,如图 (e)所示。13六、碰撞损伤分区测量六、碰撞损伤分区测量- -区域区域1 1的检验与测量的检验与

11、测量该区域系统性检验的第一步是检视,然后列出汽车碰撞直接接触点的车身一次损坏。在前部碰撞的情况下,检查区域还包括(可能更多)保险杠系统、散热器格栅、发动机罩等。区域1检验应首先检查外板和塑料镶板、玻璃、漆面和外板下的金属结构件,如保险杠、车灯、玻璃、车门、车轮、油液泄漏等。 检查损坏区域时,注意检查裂痕、边缘损坏、点焊崩开、金属交形等各项,应特别注意结构件。14六、碰撞损伤分区测量六、碰撞损伤分区测量- -区域区域2 2的检验与测量的检验与测量1二次损伤机理 二次损伤是指发生在区域1之外,并离碰撞点有一段距离的损坏。二次损伤是在碰撞力向汽车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碰撞力从冲击区域延伸到车身毗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627617.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