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上传者:2****5 2022-06-17 08:08:23上传 PPTX文件 8.09MB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_第1页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_第2页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_第3页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72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授课班级 156140201 主讲 江珊史前时期的工艺美术史前时期的工艺美术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1.1概述1.2石器工艺1.3陶器工艺1.4其他工艺1.5章节小结 学时安排学时安排 2 学时 知识点及其基本要求知识点及其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史前工艺美术的特点及类型。 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 1. 彩陶的工艺特点及艺术特色。2. 黑陶的工艺特点及艺术特色一.关于人类的起源1.唯心主义说法圣经中有亚当与夏娃的传说 我国上古神话中有伏羲、女娲为人类始族的故事 2.唯物主义说法达尔文.恩格斯.毛泽东证明:云南元谋发现的距今200多万年的猿人化石 陕西兰田发现

2、的5060万年的猿人化石 北京西南周口店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公元前300万年至公元前1万年,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早期蓝田人、北京人(石器与火)中期丁村人晚期河套人、山顶洞人(人工取火)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仰韶文化彩陶文化(黄河中上游)(半坡遗址)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龙山文化黑陶文化 (黄河中下游)良渚文化(苏南浙北)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工具的改进;牙骨工艺;制陶工艺;纺织工艺;编织工艺;木工工艺父系氏族社会:制陶工艺(采用封窑技术和轮制;以瓷土为原料的白陶);纺织工艺(养蚕缫丝);编织工艺;木工工艺;玉雕工艺人类最早期的缝纫工具。在我国,骨针从旧石器时代晚

3、期开始出现,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普遍使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铁针出现并普遍使用后才被淘汰骨针骨针表明山顶洞人的钻孔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尽管这种技术仅用于制造装饰品,但却为以后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一、木器时代与石器时代一、木器时代与石器时代二、旧石器与新石器的划分二、旧石器与新石器的划分(一)旧石器(一)旧石器早期:蓝田人;北京人早期:蓝田人;北京人中期:丁村人中期:丁村人晚期:河套人;山顶洞人晚期:河套人;山顶洞人(二)新石器(二)新石器丁村文化石器三、石器的分类三、石器的分类砍砸器:石球、石斧等砍砸器:石球、石斧等

4、刮削器刮削器: :石刀等石刀等尖状器:石簇等尖状器:石簇等裴李岗石镰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四、石器的制作四、石器的制作打击打击磨制磨制钻孔:管钻;两面对钻钻孔:管钻;两面对钻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磨盘打制石器和压制石器示意图五、石材的选择五、石材的选择注重石材的硬度、形状和纹理选择注重石材的硬度、形状和纹理选择六、玉器的产生六、玉器的产生由石器工艺发展而来由石器工艺发展而来多作为装饰品或佩饰多作为装饰品或佩饰陶器工艺陶器工艺一、陶器的起源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陶器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陶器的制造是由于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

5、产生的,最初是用泥糊在编织物上,后来就直接用泥坯烧制了。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陶器的制作:捏制;泥条盘筑;几部分相接。陶器表面的加工:压磨;施加陶衣,加以彩绘;压印;堆贴;刻划。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器:1962年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的距今8000多年的陶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品种:灰陶、彩陶、黑陶、几何印纹陶。彩彩陶陶(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河南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仰韶文化的船形陶壶马家窑文化的网纹彩陶罐仰韶文化的陶鹰尊大汶口文化的红陶兽形壶1 1、半坡型、半坡型 分布: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

6、 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增多。造型:造型:以大口的盆、钵为主。圜底盆、卷唇盆等是常见的 器形,还有小口尖底瓶(瓶口成葫芦形)、船形壶 等,其中以卷唇圜底盆为典型器。装饰:装饰:彩绘(在赭红色的陶胎上施黑彩)、捺印、划纹堆 饰等。纹饰:纹饰:以宽带纹为主,还有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 形纹、辫形纹等几何纹。 鱼型纹最具代表性。鱼形纹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多装饰于卷唇折腹圜底盆的肩部或卷唇圜底盆的内壁,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由写实化逐步演变为抽象化、样式化,形成横式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人面纹最有特色,共发现七例,多装饰于翻唇浅腹盆的内壁。此外还有鸟纹、蛙纹等。半坡型彩陶的装

7、饰花纹一般使用直线,大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人面鱼纹盆2、庙底沟型 分布: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分布地区仍以陕西关中 为中心,但向四周扩展得更广。造型:以大口的盆、钵为主。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典型 器(图)。常见的敛口小平底大瓮、圜底釜等是半 坡彩陶没有的。小口尖底瓶制成双唇式样,口沿部 分可能是单独制成后,再粘合上去的。装饰方法:彩陶已很少用白色陶衣,多是在赭红色陶胎上 施黑彩,很少用红彩或红黑两彩纹 饰:多用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圆点纹、回旋 勾连纹、网格纹等几何纹。鸟纹的应用更多,此 外,在武山西坪发现陶壶上描绘类似蜥蜴动物纹 也很有特色。 庙底沟型彩陶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

8、,构成曲边三 角形,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其特色。3、马家窑型 分布: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晚于半坡、庙底沟,由庙 底沟型发展和分化而来。造型:壶、罐、瓮、盆、钵、豆、碗,以小口的壶、罐为 主。纹饰:内容丰富,各地不同,如:兰州雁儿湾等处的马家 窑型彩陶的同心圆、兰州黄河北岸王保保城区的马 家窑型彩陶的网格纹。 装饰多布满器体,是它处少见的。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的马家窑墓葬中,发现了一件舞蹈纹彩陶盆(图)。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物体侧都有一尾状物,大约是模拟动物的一种装饰。舞蹈人足下四道平圆圈线可能表示人们在湖边进行舞蹈的情景艺术特点: (一)满,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从器物的口沿到 接近底部

9、,几乎都饰满了花纹,显得多 而满。 (二)内彩,内壁绘彩是马家窑型彩陶的一种流行 的装饰方法,也有内外都加彩的。 (三)点和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 的特点。在点的外围面以螺旋纹,有动 的感觉。因此,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 格,可以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4、半山型 l 以首次发现在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而得名。l 从造型和装饰上讲,是彩陶工艺中最精美的。l 造型: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彩陶罐,器腹直径与高相等或超过高度。甘肃省博物馆 四大圈旋纹彩陶盆甘肃省博物馆 多层垂弧锯齿纹彩陶盆甘肃省博物馆 旋纹彩陶罐甘肃省博物馆 葫芦形网纹彩陶瓮纹饰:图案组织大体分为两种:(1)用螺旋纹(或称旋涡纹)

10、组成装饰。(2)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区分数个单位。 半山型彩陶多以曲线为主,并流行锯齿纹,彩绘线条红、黑相间,产生富于变化的节奏美,艺术风格富丽、精巧。(以前彩陶纹饰主要为黑色,半山型彩陶开始大量运用红彩,红黑交替或间隔处理,获得了复杂的装饰效果。)5、马厂型分布:发现于青海乐都县马厂沿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 葬中,由半山型发展而来,分布区域更向西发展, 直达河西走廊西端。发展阶段:早期:以双耳罐为主,装饰花纹虽流行红黑两色,但不常使 用红黑相间的画法,虽用锯齿纹,但不甚流行,锯齿 又粗又钝。中期:彩陶壶数量增多,壶体变瘦,颈部加长,四大圆圈纹 流行。晚期:彩绘简化,多运用波折纹。造型

11、:以小口双耳罐为典型器,其他品种大大增加,包 括提梁罐、双连罐、带流罐、鸭形壶、豆、勺单 把直筒杯等等。装饰:盛行陶衣,即在陶器表面涂一层泥浆,并用“色 衬”法,加强色彩对比效果,器皿上的浮雕和捏 塑也很发达。纹饰:常见折线纹、回纹,而以人形纹(或称蛙纹)最具特 色,也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有头、身、双手、 双足,手、足有五指,双手伸举,屈腿直立;中期头 部消失,只留躯干,肢节增多;晚期仅留爪指或变成 三角折线纹。由半山型演化的四大圆圈纹这时突出的 是在圆圈纹中加以装饰,填饰达二百多种。网纹最具 特色,往往画几十根或上百根交织的方格性网纹。艺术风格:简练、刚劲、豪放,装饰不及半山型精致,注重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628323.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