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地域分异



《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地域分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地域分异(60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第二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理论第一节第一节 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第二节第二节 海洋上自然的形成与分布海洋上自然的形成与分布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与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与地域分异第一节 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一、自然带的形成一、自然带的形成 1、自然带的定义、自然带的定义 自然带是地球表层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带是地球表层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特定的水热组合、特定的植被和自然综合体。它包括特定的水热组合、特定的植被和土壤、特定的动物及其共同构成的特定景观类型,其土壤、特定的动物及其共同构成的特定景观类型,其
2、中以植被最富有表现力,所以自然带的名称以其相应中以植被最富有表现力,所以自然带的名称以其相应的植被命名。的植被命名。2、自然带的形成与演化、自然带的形成与演化 1)成因)成因 自然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一自然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要素的变化,其它要素及其形成的综合体也会发生个要素的变化,其它要素及其形成的综合体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所以自然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相应变化,所以自然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n海陆位置的变化直接影响气候的变迁,地质时期、历海陆位置的变化直接影响气候的变迁,地质时期、历史时期以及近代气候的变化都引起了自然带的变迁。史时期以及近代气候的变化都引起了
3、自然带的变迁。n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也会改变自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也会改变自然带的特征和分布。然带的特征和分布。2)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带的演变)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带的演变a、古生代、古生代 泥盆纪:植物界从水生到陆生,大地开始披上绿装;泥盆纪:植物界从水生到陆生,大地开始披上绿装; 石炭纪:二叠纪的植被,已具有极其清晰的分带性。石炭纪:二叠纪的植被,已具有极其清晰的分带性。 晚石炭纪:出现三个比较明显的植物带。晚石炭纪:出现三个比较明显的植物带。u热带植物带:分布于从西欧向西到美洲东部,向东经东欧、中热带植物带:分布于从西欧向西到美洲东部,向东经东欧、中亚到中国和印
4、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一带,形成高达亚到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一带,形成高达30m左右的左右的茂密森林。茂密森林。u北温带植物带:通古斯植物带,分布于中亚北部和西伯利亚,北温带植物带:通古斯植物带,分布于中亚北部和西伯利亚,以草本的蕨类和种子蕨为主,木本植物有显著的年轮。以草本的蕨类和种子蕨为主,木本植物有显著的年轮。u南温带植物带:以冈瓦纳大陆为分布中心,与北温带植物群相南温带植物带:以冈瓦纳大陆为分布中心,与北温带植物群相似,由舌羊齿植物群组成,可能代表温凉气候下的植物组合。似,由舌羊齿植物群组成,可能代表温凉气候下的植物组合。b、中生代、中生代 侏罗纪:分布的是单调的裸子植物。侏罗纪:分
5、布的是单调的裸子植物。n纬度较低的南欧、亚洲中南部及东南部以苏铁类为主,纬度较低的南欧、亚洲中南部及东南部以苏铁类为主,以苏铁类与蕨类共生为特点,反映出热带或亚热带的以苏铁类与蕨类共生为特点,反映出热带或亚热带的生长环境。生长环境。n在中纬度的西伯利亚、远东和日本是以银杏为主的北在中纬度的西伯利亚、远东和日本是以银杏为主的北温带林,反映了气候的温和湿润。温带林,反映了气候的温和湿润。n在高纬度的北极诸岛(如斯匹次卑尔根地区)以松柏在高纬度的北极诸岛(如斯匹次卑尔根地区)以松柏类为主,以松柏类和蕨类共生为特点,反映了温带松类为主,以松柏类和蕨类共生为特点,反映了温带松柏林的面貌。柏林的面貌。c、
6、新生代、新生代 古近纪:是大冰期前的温暖期,北纬古近纪:是大冰期前的温暖期,北纬40以北是温带气候,以北是温带气候,以南是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以南是热带和亚热带气候。l在北极地区、北欧和北美、北亚地区,植物群则以落叶林为在北极地区、北欧和北美、北亚地区,植物群则以落叶林为主,其中主要成分是山毛榉、白桦、白杨、赤杨等。主,其中主要成分是山毛榉、白桦、白杨、赤杨等。l在西欧、东欧南部,亚洲东南部以及美洲中南部墨西哥湾一在西欧、东欧南部,亚洲东南部以及美洲中南部墨西哥湾一带,植物群以热带、亚热带的常绿林为主,生长有橡林、棕带,植物群以热带、亚热带的常绿林为主,生长有橡林、棕榈林、红杉、紫杉、蕨类、竹类
7、等。榈林、红杉、紫杉、蕨类、竹类等。 新近纪:随着山脉的隆起,亚洲气候有变干冷的趋势,北部新近纪:随着山脉的隆起,亚洲气候有变干冷的趋势,北部的温带林逐渐向南扩展,在热带植物区中逐渐出现了温带的的温带林逐渐向南扩展,在热带植物区中逐渐出现了温带的植物成分,热带林的北界逐渐向南退缩,介于热带和温带之植物成分,热带林的北界逐渐向南退缩,介于热带和温带之间原来表现很微弱的干燥带,有明显扩大,开始形成了荒漠间原来表现很微弱的干燥带,有明显扩大,开始形成了荒漠带、半荒漠带、草原带和森林草原带。带、半荒漠带、草原带和森林草原带。 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表高低差异显著,气候变冷,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强烈,
8、地表高低差异显著,气候变冷,出现大冰期。出现大冰期。n随着冰川的多次进退,植物群也多次进退,愈近北极地区,随着冰川的多次进退,植物群也多次进退,愈近北极地区,植物区系愈分歧,愈年轻;南亚、东南亚则至今保留着许多植物区系愈分歧,愈年轻;南亚、东南亚则至今保留着许多晚第三纪的植物特色,如银杏、水杉等,被称为晚第三纪的植物特色,如银杏、水杉等,被称为“活化石活化石”。n木本植物减少和草本植物增加,也是大冰期里植被发展的一木本植物减少和草本植物增加,也是大冰期里植被发展的一个特征。在中亚、南欧,第四纪以来草原进一步扩大,占领个特征。在中亚、南欧,第四纪以来草原进一步扩大,占领了原来在第三纪曾经是森林的
9、地方。了原来在第三纪曾经是森林的地方。n目前的亚寒带针叶林带以及北极地区最年轻的苔原植被,也目前的亚寒带针叶林带以及北极地区最年轻的苔原植被,也都是在第四纪后半期才形成的。都是在第四纪后半期才形成的。n第四纪气候上出现几次干湿交替的变化,在后期的干旱阶段第四纪气候上出现几次干湿交替的变化,在后期的干旱阶段才形成了沙漠。才形成了沙漠。 3)各自然带的变化)各自然带的变化 现在的自然带是在白垩纪至新生代植被分布的基础上现在的自然带是在白垩纪至新生代植被分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发展而来的。u赤道带和热带植物带:保留了第三纪的植物群,因而发育赤道带和热带植物带:保留了第三纪的植物群,因而发育了地球上最
10、古老,种类最丰富的植被类型。了地球上最古老,种类最丰富的植被类型。u亚热带自然带(地中海区自然带):主要由潮湿的热带植亚热带自然带(地中海区自然带):主要由潮湿的热带植物群经旱生化和温带植物群种类的加入以及它们对新条件物群经旱生化和温带植物群种类的加入以及它们对新条件的适应而形成的。的适应而形成的。u北半球温带草原和荒漠带:始新世中期气候向干旱化转化,北半球温带草原和荒漠带:始新世中期气候向干旱化转化,导致亚欧大陆的亚热带和温带平原上森林向森林草原和草导致亚欧大陆的亚热带和温带平原上森林向森林草原和草原转化,到第四纪距海遥远的内陆形成了荒漠。原转化,到第四纪距海遥远的内陆形成了荒漠。n温带林中
11、的阔叶林亚带:第三纪的森林在气候变干变温带林中的阔叶林亚带:第三纪的森林在气候变干变冷的影响下分化,随着远离大西洋的程度常绿林逐渐冷的影响下分化,随着远离大西洋的程度常绿林逐渐收缩,落叶林向南扩展,北部的落叶林分化出针叶林收缩,落叶林向南扩展,北部的落叶林分化出针叶林亚带。亚带。n温带森林中的针叶林亚带或亚寒带的针叶林:大约在温带森林中的针叶林亚带或亚寒带的针叶林:大约在中新世或上新世开始从西伯利亚山区向平原扩展,形中新世或上新世开始从西伯利亚山区向平原扩展,形成十分年轻的森林亚带。成十分年轻的森林亚带。n苔原带:在西伯利亚东北山区由于气候变冷森林停止苔原带:在西伯利亚东北山区由于气候变冷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