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外延3C-SiC薄膜生长的研究进展



《异质外延3C-SiC薄膜生长的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异质外延3C-SiC薄膜生长的研究进展(22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异质外延异质外延3C-SiC3C-SiC薄膜生长的研究薄膜生长的研究进展进展 郭慧君郭慧君 2013.5.292013.5.29 u在单晶Si衬底上直接外延3C-SiC薄膜,所获得的薄膜不但结晶质量差,单晶区域面积小,还夹杂着大量的多晶区域,不能满足半导体器件对3C-SiC外延薄膜的要求。因而,在3C-SiC外延生长之前,在Si衬底上引入“缓冲层”,以实现大面积单晶薄膜的生长。目前单晶Si衬底异质外延3C-SiC薄膜基本有原位腐蚀(In situ etching)、碳化处理(Carbonization)和外延生长(Epitaxial growth)三个工艺过程组成。CVD法制备3C-SiC薄膜
2、流程图 原位腐蚀:反应室内通入一定量的HCl和H2的混合气体,升至高温(1000 1200),去除表面的亚损伤层、氧化层及杂质等,获得有Si悬挂键构成的清洁表面,以满足晶体生长需求。 碳化处理:在低温下(一般小于800)向反应室内通入一定量的含碳气体(C3H8 、C2H2 、C2H4等),以H2为载气,迅速升至高温(10001400),使Si衬底表面在短时间生成极薄的SiC“缓冲层”,以缓解晶格失配。 外延生长:以H2或Ar/H2混合气体为载气,通入单源气体(同时含有Si原子和C原子的气体,如c-C3H6SiH2、CH3SiBr3、C7H20Si2、(CH3)2Si、(CH3)6Si2、(C2
3、H5)2SiH2等)或多源气体(Si源气体:SiH4、SiH2Cl2等;C源气体:CH4、C3H8、C2H2等),升至生长温度(9001400),反应气体高温分解并有控制地输运到衬底表面沉积成膜。u单晶si衬底与3C-SiC薄膜之间存在近20的晶格失配和8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外延生长的薄膜中往往存在大量的缺陷以及较大的残余热应力,严重制约着3C-SiC基器件性能的提高;同时由于受到生长温度的限制,3C-SiC薄膜的可控掺杂也一直是个难点。 在碳化过程中,衬底si原子向外扩(Out-diffusion),在衬底上形成Si空位,这些空位随着碳化的进行相互连接合并,在界面处形成了孔洞。孔洞的存在,使得
4、Si/3C-SiC界面变得粗糙,严重降低SiC/Si异质结二极管等器件的性能。研究表明,孔洞的形状与衬底取向相关,在Si(100)和Si(111)衬底上形成的孔洞为“倒金字塔”形,其底面分别为四边形和三角形,侧面取向为111面;Si(110)衬底上形成的孔洞为倒置的圆棒状,侧面取向也为111面。 在Si/3C-SiC界面研究方面,Lj与steckl对孔洞的形成与消除过程作了解释,认为提高Si表面碳化过程中SiC成核率是消除界面孔洞有效的途径,而SiC成核率与碳氢化合物分压(浓度)成正比,他们在优化C3H8分压的基础上获得了无孔洞的Si/SiC界面孔洞形成与消除示意图 摇摆曲线半峰宽(FWHM)
5、的高低是判断SiC单晶结晶质量的有效手段,“PVT法”生长的4H-SiC和6H-SiC体单晶,其FWHM值一般小于50 aresec。目前,单晶Si衬底异质外延3C-SiC薄膜的FWHM值一般是4H-SiC和6H-SiC单晶的数倍甚至数十倍。早期的研究发现,Si(001)和Si(111)衬底上生长的3C-SiC薄膜,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FWHM值逐渐减小,表明通过增加薄膜厚度是实现高结晶3C-SiC薄膜的有效途径 u传统的三步工艺过程(原位腐蚀、碳化处理、外延生长)要求在每个步骤后将样品冷却到室温,在每个步骤要花1h将样品冷却到室温。传统三步工艺法采用大气压化学气相沉积法(APCVD)或低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