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相关理论_8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_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氏奇穴相关理论_8(33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捌脏腑别通之应用捌脏腑别通之应用 个人自1972年根据内经,将脏腑别通法则用于针灸(以前未见人使用),并于1975年刊载于拙著针灸经纬,转眼间已三十余年。在这段期间,个人以此法运用于针灸及方药治病甚多,极有疗效,用于针灸更为突出。脏腑别通又称脏腑通治,首见于明李延医学入门,引自脏腑穿凿论。清唐宗海之医学精义则有较详细的解说,大要是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颠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通,脾病宜泄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为主;肺与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肾与三焦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纪说通治,当然有其相
2、通之路径,唐宗海之医学精义中虽有解说,但似仍气化为主,且李唐二人并未探讨及涉及其源流,对于胃与包络是否相通也未交待。个人研究探索发现个人研究探索发现:脏腑通治应系从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见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以脏腑经络配合作表如下:三阳太阳开少阳枢阳明阖三阴三阳同气相求手足相配足膀胱小肠手足胆三焦手足胃大肠手 手肺脾足手心肾足手心包肝足三阴 太阴开 少阴枢 厥阴阖 按:横向排列,则为同名经相通,如手足太阳相,手足太阴相通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除五脏别通外,包络也应与胃通,从而确
3、立了六脏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别通,透过脏腑别通的脏腑关系,用于内科及杂病均甚有效。一、肺与膀胱通一、肺与膀胱通膀胱的不利与不约,在于肺的调控,肺气宣肃机能障碍,调控失利,膀胱蓄泄功能随之紊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气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谓气化则能出矣。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的条文,这是肺虚不能制约膀胱的小便遗溺不禁证。临床有肺气不利,水停迫肺、肺气上逆之喘症,常以清利膀胱的方法止喘。膀胱气化失常,可以透过治肺来调节,例如常用的提壶揭盖法就如吴鞠通说的:启上闸
4、,化肺气,宣上即利下。朱丹溪也说: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尝用麻黄汤开上窍启下窍以利尿,又以之控制尿频治愈老人及小儿遗尿。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针脾经之阴陵泉可利尿也可治尿频、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背部输穴能治气喘,也都是肺脾(太阴)与膀胱(太阳)通的应用。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有关子宫的疾患也与膀胱经有关,伤寒论有太阳经蓄血症,证状为太阳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太阳蓄血证常有如狂的精神症状,有许多妇女子宫蓄血瘀血,也会有精神的症状,如痛经、闭经、热入血室等,常用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再如金匮要略中的子宫疾患,常用桂枝茯苓丸治疗
5、,这两个方子都有膀胱经主药桂枝。从此而论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二、脾与小肠通二、脾与小肠通脾主运化,统括小肠的受化功能,小肠赖脾肾阳气的温煦方能化物,小肠的分清泌浊又为脾脏化生气血升清降浊,创造物质条件。脾主升喜燥恶湿,湿邪易伤脾阳;小肠主降喜暖恶寒,寒邪易伤小肠阳气。脾与小肠相互协同,关系紧密。从内经相沿迄今,小肠病与脾胃病并未严格区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食不化。 伤寒论说: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些虽在说脾病,也可看作小
6、肠受盛异常的病变。因此小肠病常两者共治。小肠有寒则温中袪寒,小肠有热则清肠泻脾;小肠吸收不良肠鸣泄泻,则健脾助运并加分清利湿之品,此即利小便而实大便,治脾亦即治小肠。临床见腹部隐痛喜温喜按,便溏清稀,胃纳不佳,此常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小肠吸收不佳之病患,辨证属脾胃阳虚,可以黄耆建中汤或附子理中汤治疗。又如金匮之黄土汤治远血,吴鞠通认为粪后便血,责之小肠寒湿,不与粪前为大肠湿热同科。病因责在小肠,但以黄土汤温脾摄血,其实即是脾与小肠通治之例。针灸常以小肠经之腕骨穴减肥。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见通穴指要赋、玉龙歌、玉龙赋,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