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研究方法(80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心理学研究方法2012应用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思维本章教学目标重点:1.心理学研究中科学思维的特征2.心理学研究的两种途径3.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条件与控制条件、混淆因素与控制变量的含义4.心理学研究中,进行比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难点1.实验研究的特点2.对变量下操作定义的必要性体现在那些方面?3.能举例说明混淆因素与控制变量的含义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中科学思维的特征一、决定论所谓决定论(determinism)是指,任何事件都有其原因。对心理学研究而言,决定论意味着所以人类行为背后都有其原因。二、可揭示性可揭示性(discoverability)是指,使用科学的方法能够揭示事件的原因
2、。对于心理学研究来说,这意味着人类行为的规律性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揭示出来。三、客观性客观性(objectivity)是指,研究结果不受研究者影响,或者说不依赖与研究者。四,数据驱动数据驱动(data driven)是指,研究者希望自己的研究结论能够有客观数据的支持,而这些数据是采用系统的程序收集的。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与实验设计一、心理学研究的两种途径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指在自然状态下收集数据,对现象进行系统描述,以揭示可能不被人们注意的某种模式和联系。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syudy)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实验研究的特点1、实验结果可重复。可重
3、复是指,一个实验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在同等条件下可以被重复。在心理学研究中,可重复通常是指,当使用虽然是新的但性质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通常称被试)或实验材料重新进行实验时,所获得的实验结果或实验发现与先前的相同。2.使用操作定义。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主张,一个概念应该由测定它所用的程序来下定义,这种定义称为操作定义(operating definition)。3.对不感兴趣的变量有意识的加以控制。对变量下操作定义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一些变量只有下了操作定义(因而含义变得具体、明确)之后,才能进行实验;2、知道所有的操作定义,别人才可能重复验证研究结果;3、研究者可以对变量再定义,即从另一个角
4、度重新下操作定义,看研究结果是否改变。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中的比较一、实验组与控制组为了检验一个处理是否有效,研究者有时需要对两个类似的组进行比较,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组之间只能有唯一的差别,即一组施加特定的处理,而另一组不施加该处理。在其他方面两组都是匹配的。在这种研究设计中,施加处理的那一组称作实验组,而未施加处理的那一组称作控制组。二、实验条件与控制条件实验条件是指施加处理的那个条件,而控制条件是指未施加处理的那个条件。三、混淆因素与控制变量混淆因素是指引起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之间差别的、研究者并不打算观察其效应的因素。混淆因素也称额外变量、干扰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研究中被研究者意识到并使用
5、一定办法加以控制的那些混淆因素也可以称作控制变量。四、进行比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比较要有目的性在科学研究中,比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回答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2.比较要有创造性在心理学研究中,在什么样的条件之间进行比较,实际上体现了研究者的创造性。3.比较要有可比性要比较的对象之间一定要有可比性,这是进行比较的一个基本要求。第二章 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及变量间关系教学目标重点:1.心理学变量中如何分类?2.操纵自变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良好的因变量需具备哪些特点?4.额外变量的分类及控制方法。5.心理学研究的哪些环节可以使用随机化法?6.匹配法使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他有哪些局限性?7.使用兼作组法
6、时,研究者需要着重解决什么问题?8.抵消平衡法有哪些具体的方法?难点:1.实验研究和相关研究有何区别?2.相关研究在揭示因果关系时有哪些局限?解决办法有哪些?变量所谓变量是指研究者感兴趣的、可以潜在地发生变化的事件和现象。第一节 变量的分类一、定性的变量与定量的变量(根据变量的不同性质)定性的变量(qualitative variables):指导语类型,教法类型,药物类型,心理疗法类型,性别,用已婚、未婚等简单的分类所放映的人的态度等。定量的变量(quantitative variables):以动物为被试的实验中动物被剥夺食物的时间,药物计量,人的智商(IQ),用婚龄所反映的婚姻状况,用十
7、一点量表所反映的人的态度(两端分别代表非常赞成和非常反对,中间代表弃权,其他各点代表不同程度的赞同或反对,),视觉搜索任务中干扰刺激的数目,问题解决任务中作为激励的金钱的数目,听觉刺激的强度,视觉或听觉刺激的持续时间,相继呈现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被试在某项任务上的错误率等。二、任务变量、环境变量与被试变量任务变量(task variables),也称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这类变量来源于实验任务的某些方面的变化,如动物实验中迷津的难度、视觉搜索任务中干扰刺激的数目、视觉或听觉刺激的持续时间、相继呈现的两个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等。环境变量(environmental
8、 variables)。这类变量来源于环境的某些方面的变化,如温度、适度、照度、噪音、空间大小、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等。被试变量(subject variables),来源于被试的特性,也称分类变量、机体变量或个体差异变量。这类变量可进一步分成以下三个亚类。被试固有的 暂时的被试变量 被试的一些行为分类。三、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自变量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s)是指在实验中由研究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可能产生影响并且研究者希望观察其效应的变量,其作用是用来区分或定义不同的实验条件,或者不同类型的被试。因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s)是实验
9、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是研究者所观察的变量,因此也称反应测量(response measures)或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如反应时、错误率或阅读速度等行为指标。控制变量 从在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来看,控制变量属于被研究者有意识加以控制,不让其发挥作用的变量。第二节 自变量的操纵与因变量的观察一、自变量的操纵自变量变化范围的确定检查点和间距的确定间距的大小也需慎重考虑,太小可能观察不到操纵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太大则可能遗漏某些重要变化。二、因变量的观察为了观察操纵自变量所引起的被试在行为或神经活动上的变化,我们需要选择恰当的行为或神经活动进行
10、测量。这样的行为或神经活动称作因变量。下面以反应时为例分别加以说明:1、容易观察2、容易数量化3、经济可行4、效度高5、信度高第三节 额外变量的控制额外变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随机的额外变量 另一类是系统的额外变量通常听说的额外变量的控制,指的是系统的额外变量的控制。本节介绍7种常用的控制方法。一、排除法视觉和听觉实验经常采用排除法控制额外变量。例如,视觉实验通常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视觉刺激。为了避免照明灯在计算机屏幕上形成影像造成系统干扰,实验室一般使用反射灯进行照明。排除法的缺点是容易造成研究结论缺乏生态学效度。所谓生态学效度是指,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二、对
11、立法P27所谓对立是指额外变量和自变量的效果对立。对立法经常被研究者用来反驳有关研究可能存在混淆的一些怀疑。使用这种方法控制额外变量时,可能会导致研究者低估自变量的效果。三、恒定法为了避免造成系统误差,研究者可在三种视觉复杂度条件之间,让图片熟悉度保持不变恒定。这样,实验所观察到的图片命名反应时的任何变化,都只能归因于视觉复杂度的变化。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作恒定法。研究中至少要保持以下方面的恒定实验场所试验时间主试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被试变量四、随机化法对被试进行分组随机分派 P29被试数目越多,随机分派创设出相等的机会也越大。当被试数目较少时,使用随机分派对被试进行分组,实际上比较冒险-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