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今年的高考数学卷,我发现这么出题确实有深意

本文介绍了做完今年的高考数学卷,我发现这么出题确实有深意,对大家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朋友们下面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这两天正在进行的高考,今年出现了一个新情况——破天荒的,语文作文的讨论热度被数学全面压制,热搜榜上甚至都没看到语文作文的影子。话题“高考数学”稳霸头位,广东“新高考一卷数学”也喜提热搜第五。

作为数学系毕业生,我也兴致勃勃地做了一遍。说实话,长时间没刷题,确实影响做题速度,跟学霸们是没法比了。不过,做完后,确实感受到了新高考数学改革的深意了。

01

首先网上流传的韦东奕对今年数学卷的看法,肯定是假的。

高考数学虽然是选拔考试,但也不至于脱离大纲,哪儿可能用到这么多数学系大二才学到的定理?!

当然,最后一题确实是比较有挑战,必须用到粗浅的微积分方法。微积分几年前已经列入高中数学必修课,最后一题也没有超出高中数学大纲。

只要能熟练掌握方法,解出来只是时间问题。但在考试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解题,本身就是最大的难点。

我在已经厘清完整思路的情况下,加上抄题,完整地写了一遍解题过程,就大概花掉25分钟。今年数学答不完,应该是意料之中。

今年这套题,并没有什么偏题怪题,不是难在知识点没见过,而在于题目超出了“刷题大师”对套路的熟悉度,以非常规方式来考核知识点的运用。

这样的考法我先不评价,但这样考的结果可以预测一下:

数学真正优秀的学生跟中等学生,能拉开差距。

大部分中等学生,如果成绩还算不错,可能大概率靠的是刷题和知识点反复记忆,很多知识并没有吃透,遇到这种活学活用的卷子,容易被卡住。

这可能是未来高等教育选拔区分度的体现:让那些真正有学习能力的孩子,可以脱颖而出。

从本届高考数学霸榜热搜,我们可以看到未来更具识别度、区分度的教育考核体系正在建立的端倪。

02

一个更强调区分度的考核选拔体系到底好不好?轮不到我们来评价。

这种考核倾向,肯定对有学习能力、特别是数学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是好事,但大多数孩子并不具备这样的学习能力。过去,很多家长就会向培训机构寻求帮助,但从去年开始国家开始强力推“双减”,课外培训机构被大大限制了范围和强度。

这中间似乎很矛盾。

对于很多家长,这是一个无解的矛盾,争议就随之而起,这也是为什么今年高考数学备受关注的原因。

这样的矛盾和张力,恰恰体现了国家的培养战略。

只有让大家都不去盲目补课,题目的难度越高,越能筛选出对这个学科有兴趣、有能力深入研究的人。

中国未来发展需要什么人才,有识之士都有清晰的认知。

中国在过去40年能实现跨越式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引导下的基础教育驱动基础上的。

正是在这种重理科的教育驱动下,我们培养了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切切实实推动了技术进步,带动经济齿轮运转。

但是,仅有工程师是不够的,要突破限制,必须有大量人才对数理化的底层逻辑进行攻坚研究,这项工作只能由那些真正有天赋、有能力、有兴趣的核心人才承担。

未来国家的教育目标,肯定是选拔培养这样的人才。

因为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为了适应已有的选拔机制,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争夺教育资源的机制,大家拼的不是天生具有的能力,而是财力和精力的投入。

相当多去到顶尖院校读基础理论学科的学生,并不是因为对这门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或者是本身有天赋,而是因为家里有钱能够交得起补课费,且本身够勤奋,让他获得了资源。

这样的学生,在学术上走得不远,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学术攻坚。

我们猜测,国家因此祭出这两招:

一边“双减”让大家尽量别内卷,一边通过提高高考难度,识别出具有继续深入学习能力的人才。

03

但是,这个世界是由博弈论支配的。

国家战略固然有其合理性,如果我们个人不能从这个战略中先天受益,肯定希望通过博弈来争取利益最大化。国家战略,只是博弈中多了一个制约因素。

家长们该怎么参与这场博弈?

我估计这场考试之后,很多初中孩子的家长,可能会开始找资源提前学微积分、线性代数这样的风潮。

那些集中营式管理、靠题海战术刷题训练熟练度的应考方法,会遇到滑铁卢。未来的应考训练,更应该关注孩子对知识点的吃透和灵活应用能力。

可以确定,未来真的要从事理工科的同学,现在要及时把数学学习的重心从奇技淫巧的刷题,转向吃透知识点,如果学有余力,争取提前向后学。

在“双减”背景下,到哪里去找这些资源呢?

除了地下的培训机构外,真正有见识的家长,只要愿意去钻研,会发现甭管多高深的学问,哪怕最深奥的人工智能,在小破站这样的视频网站,都能找到最专业的课程,而且免费。

当然,你可以先咨询一下专家,由专家给你指引推荐某些课程。

孩子不自觉怎么办?大不了请一个大学生来做陪伴式的家教,监督着他学。这种方式成本低且不违规。但我认为更有意义的做法,就是家长尽量陪着孩子一起学。

不过要提醒大家,如果你发现孩子在数理化上无感,比如说在班级里,大家都不怎么补课,你的孩子无法在班级里考到前20%。我建议家长就要好好思考未来孩子方向了。

国家的对教育的目标设定是有区分度,你不是为国家去攻坚,去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人才,你可以是其他领域的人才。

真正能够完全读懂微积分的人,在中国估计也就1~2%,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要成为这样的人。也没有必要过份焦虑。

我提醒家长要好好思考,既不能完全躺平,听天由命,也不能一味逼孩子去提前学高数,好好利用“双减”的空间,更多去发掘孩子在课内课程中的天赋和兴趣,针对孩子不同的特征,为孩子梳理一个提前发展的方向。

只要你能够在某一个学科领域,从初中或者高中的低年级开始,就稍微提前往前走一点,不管是音乐、美术、文学、历史还是数理化,你的孩子很有可能未来在这一领域,就可以成为相对专业的人才,就能在未来社会拥有一席之地。

04

今年高考数学上热搜,很多低龄学童家长也非常关注高考。

因为“双减”,在校外寻找优质补习资源的渠道收缩,但高考又对数学学习又提出这么高的要求,“高考数学难”一下子成为各家长群讨论的热点。

很多低龄学童家长都很忧心,要不要尽早从小开始培养数学思维?

我可以99%地确定,从小进行的所谓游戏化的数学教育,跟解决高考甚至更高级的数学题目,两者之间相关性为0。

三年级以前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些数学游戏的作用,最多就是锻炼一下脑子,跟学围棋、象棋没有区别。自己去翻翻一二年级的数学书就知道了,随便一个成年人都会的简单数学,和数学思维有什么关系。

即便是学下围棋、象棋,跟是否能用抽象的符号化的思维解决今年高考的最后一道大题,也都没有什么相关性。

还不如家长自己现在开始自学或复习高等数学,带着孩子尽早度过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这一关,并且爱上抽象思维,才可能真的对高考数学有帮助。

说到底,幼儿到小学阶段还是应该多留白,给我们更多的时间发掘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兴趣和天赋,我不建议在这个阶段,为了所谓数学思维过度投入。

如果真的焦虑,那就让孩子下下围棋,或者找一些和数理相关的思维游戏课或者机械搭建课程,在玩中学,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如果孩子真的很喜欢,父母在多留意这方面的资源。那些类似学而思的培训课,真的意义不大。

常有低龄孩子家长问我数学思维培养的问题,我都只能摊摊手。打击他们对孩子的爱心又不好,但确实没有用。我的儿子现在初二,五年级之前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班,我几乎也没给他补过数学,只是在五六年级,有一个学期带着几个孩子读了一点《几何原本》。我女儿读一年级,也从来没想过,三年级之前让她去补数学思维。但是,她很喜欢围棋和科学课,每周都盼着上这两个兴趣班。

关于孩子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早点识别出孩子的天赋,早点让孩子提前学,能够向高处学,这都是符合国家“双减”和高考新政的导向的。

05

很多家长一听到说要提前学,感觉这不是违反政策吗?

这里要解释一下,提前学或者超前学有没有绝对的标准?没有。

不应该提倡全面的提前学,就是那种在小学阶段就把全部初中的课都学完了,在初中把全部高中的课都学完,这种不应该提倡的。

但是孩子在自己有兴趣有爱好的方向提前学,这是值得鼓励的。

我儿子早前完全放养,后来到了五六年级发现他在数学还有点天赋,也很有兴趣,现在我就重点培养他的数学能力,带着他向前学。

因为数学能力强,他的乐理也学得特别好。虽然他钢琴和小号的演奏水平一般,但由于乐理好,他在音乐方面也建立了自信,在乐团里也是如鱼得水。

让孩子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学科保持一定的提前性,他在这个领域上延伸出来的能力和自信,也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影响到他整个人的状态。

提前学,必须基于孩子的天赋和兴趣,这是因材施教、分层教育的实践,这样才最贴近教育的本质,是真正最有价值的教育方式。

本文编辑:谭琴

本公号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金融产品广告

◀︎特此声明▶


记得点赞、点在看,并且分享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所有文章目录

这篇关于做完今年的高考数学卷,我发现这么出题确实有深意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希望我们推荐的答案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