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下面是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 ,希望对大家游帮助。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 ,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 ,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 ,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 ,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3、通过比较 ,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一、 名句对接 ,激情导入。师:有些诗句 ,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 ,却能将其熟记于心 ,并千古传诵。下面 ,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2、。(选择局部即可)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众里寻她千百度 ,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二、 ,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 ,字幼安 ,号稼轩 ,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 ,未及南渡 ,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
3、瞻 ,与党怀英为同社生 ,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 ,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 ,采取积极措施 ,招集流亡 ,训练军队 ,奖励耕战 ,打击贪污豪强 ,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 ,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 ,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 ,鼓励士气 ,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 ,均未被采纳 ,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 ,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 ,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
4、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 ,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 ,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局部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三、倾情诵读 ,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 ,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 ,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
5、苦闷悲愤。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 ,理解诗词意思)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根底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 ,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 ,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 ,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5、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四、研习全词 ,体会感情 ,感受形象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 ,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 ,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 ,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 ,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6、?“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 ,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 ,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 ,横无际涯的秋色 ,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 ,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 ,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下面“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三句 ,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 ,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 ,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 ,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 ,景色算上美景 ,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怒。3、人心中有愁有恨 ,虽见壮美的远山 ,但愁却有增无减 ,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 ,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 ,但结合登临时地
7、情景 ,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 ,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 ,收复无日。南望那么山河虽好 ,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 ,志士不得其位 ,即思进取 ,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 ,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 ,一写内心的担负 ,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 ,是纯粹写景 ,至“献愁供恨三句 ,已进了一步 ,点出“愁、“恨两字 ,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 ,由客观而及主观 ,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 ,夕阳快要西沉 ,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 ,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土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 ,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
8、的栏干 ,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三句 ,虽然仍是写景 ,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 ,本是日日皆见之景 ,辛弃疾用“落日二字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 ,是失群的孤雁 ,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5 、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 ,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 ,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 ,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 ,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 ,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6 、“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三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