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第二章取代基效应

上传者:7****0 2022-05-30 08:56:31上传 PPT文件 563KB
第二章取代基效应_第1页 第二章取代基效应_第2页 第二章取代基效应_第3页

《第二章取代基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取代基效应(62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l取代基不同而对分子性质产生的影响。取代基效应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空间效应,是由于取代基的大小和形状引起分子中特殊的张力或阻力的一种效应,空间效应也对化合物分子的反应性产生一定影响。 一类是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电子效应是通过键的极性传递所表现的分子中原子或基团间的相互影响,取代基通过影响分子中电子云的分布而起作用。一、一、 静态诱导效应静态诱导效应 l 在成键原子间电子云并非完全对称分布,而是偏向电负性较高的原子一边,这样形成的共价键键就具有了极性(polarity),称为极性共价键或极性键。l 双原子分子:l 多原子分子:-+CXBA这种由于原子或基团电负性的影响沿着

2、分子这种由于原子或基团电负性的影响沿着分子中的键传导,引起分子中电子云按一定方向转移中的键传导,引起分子中电子云按一定方向转移或键的极性通过键链依次诱导传递的效应称为或键的极性通过键链依次诱导传递的效应称为诱诱导效应(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或)或I效应效应。 这种效应如果存在于未发生反应的分子中就这种效应如果存在于未发生反应的分子中就称为静态诱导效应,用称为静态诱导效应,用Is表示,其中表示,其中S为为static(静态)一词的缩写(静态)一词的缩写。CCClCCClC CCll 诱导效应的传导是以静电诱导的方式沿着单键或重键传导的,只涉及到电子云密度分布的改变,引起键的

3、极性改变,一般不引起整个分子的电荷转移、价态的变化。这种影响沿分子链迅速减弱,实际上,经过三个原子之后,诱导效应已很微弱,超过五个原子便没有了。如: 以以、-氯代丁酸和丁酸为例氯代丁酸和丁酸为例l K104l-氯代丁酸 14.0 l-氯代丁酸 0.89l -氯代丁酸 0.26 l 丁酸 0.155 l 氯原子距羧基越远,诱导效应作用越弱。氯原子的诱导效应大致按公比1/3的等比级数急速减小。 诱导效应的方向以氢原子作为标准。 CXCHCY_I 效应效应I+比较标准l 诱导效应具有加和性,一个典型例子是-氯代乙酸的酸性。氯原子取代越多,酸性越强。l pKal CH3COOH 4.75 l ClCH

4、2COOH 2.86 l Cl2CHCOOH 1.26 l Cl3CCOOH 0.64l诱导效应的强度l 主要取决于有关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与氢原子相比,电负性越大-I效应越强,电负性越小则+I越强。l-I效应:F OH NH2 CH3;l l+I效应:NR3+OR2N RO-NR3NR2+l(1) 根据酸碱的强度比较根据酸碱的强度比较l 选取适当的酸或碱,以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取代其中某一个氢原子,测定取代酸碱的离解常数,可以估算出这些原子或基团的诱导效应次序。例如由各种取代乙酸的离解常数,可以得出下列基团诱导效应的强度次序。l -I 效应: NO2 N+(CH3)3 CN l F Cl Br

5、I OH OCH3 l C6H5 CH=CH2 H CH3 l CH2CH3 C(CH3)3( +I效应的方向与此相反) l 静态诱导效应,是分子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与键的极性即其基态时的永久极性有关的。当某个外来的极性核心接近分子时,能够改变共价键电子云的分布。由于外来因素的影响引起分子中电子云分布状态的暂时改变,称为动态诱导效应,用Id表示。l 正常状态(静态) 试剂作用下的状态 X+AB+去 X 的 作 用 的 作 用+XBA:l (1)引起的原因不同。静态诱导效应是由于键的永久极性引起的,是一种永久的不随时间变化的效应,而动态诱导效应是由于键的可极化性而引起的,是一种暂时的随时间变化的

6、效应。l (2)动态诱导效应是由于外界极化电场引起的,电子转移的方向符合反应的要求,即电子向有利于反应进行的方向转移,所以动态诱导效应总是对反应起促进或致活作用,而不会起阻碍作用。而静态诱导效应是分子的内在性质,并不一定向有利于反应的方向转移,其结果对化学反应也不一定有促进作用。 l 动态诱导效应是一种暂时的效应,不一定反映在分子的物理性质上,不能由偶极矩等物理性质的测定来比较强弱次序。比较科学、可靠的方法是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在的位置来进行比较。l (1)在同一族元素,由上到下原子序数增加,电负性减小,电子受核的约束减小,电子的活动性、可极化性增加,动态诱导效应增强。如:l Id : I B

7、r Cl Fl TeR SeR SR OR l (3)在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电负性增大,对电子的约束性增大,因此极化性变小,故动态诱导效应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降低。l Id: CR3NR2ORF 1、对反应方向的影响、对反应方向的影响例如例如 (1)丙烯与卤化氢加成,遵守马氏规则,而)丙烯与卤化氢加成,遵守马氏规则,而3,3,3-三氯丙烯加卤化氢则按反马氏规则的方向三氯丙烯加卤化氢则按反马氏规则的方向加成。加成。 Cl3CCH=CH2 + HCl Cl3CH2CH2Cl (2)在苯环的定位效应中,)在苯环的定位效应中,+N(CH3)3具有强烈具有强烈的的-I效应,所以是很强的间

8、位定位基,在苯环亲效应,所以是很强的间位定位基,在苯环亲电取代反应中主要得到间位产物,而且使亲电取电取代反应中主要得到间位产物,而且使亲电取代比苯难于进行。代比苯难于进行。l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羰基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越低,就越容易和亲核试剂发生加成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分子所需要的活化能就比较小,容易进入活化状态,因而反应速率较大。故取代基的-I效应愈强,愈有利于亲核加成;取代基的+I效应愈强,对亲核加成愈不利。 l如下列化合物发生亲核加成的活性顺序为:lCl3CCHO Cl2CHCHO ClCH2CHO CH3CHO l例1l 酸碱的强弱是由其解离平衡常数的大小来衡量的,在酸碱的分子中引入适当

9、的取代基后,由于取代基诱导效应的影响,使酸碱离解平衡常数增大或减小。如乙酸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由于氯的-I效应,使羧基离解程度加大,而且使生成的氯乙酸负离子比乙酸负离子稳定,所以K2K1 : K2K1H3O+ClCH2COO-H2OH3O+CH3COO-H2O+ClCH2COOH+CH3COOH 乙醛的水合反应是可逆的,形成的水化物很不稳定,只能存在于稀水溶液中。而三氯乙醛的水合反应则比较容易,能生成稳定的水合物并能离析和长期存在。主要是由于三氯甲基强烈的-I效应使羰基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亲核反应容易进行,同时水合三氯乙醛因形成氢键也增加了稳定性。Cl3CCOH+ H2OCl3CC

10、HOHOHClCCClClHOOHH 分子轨道理论认为共轭效应是轨道或电子离域于整个共轭体系乃至整个分子所产生的一种效应。 l一一 电子离域与共轭效应电子离域与共轭效应l现象1l 在CH2=CHCH=CH2中的键长不是简单的单键和双键的键长,存在着平均化的趋势。l CC单键键长 0.154nm l C=C双键键长 0.134nm 1,3-丁二烯CC单键键长 0.147nm C=C双键键长 0.137nml体系能量降低,化合物趋于稳定。l现象2l 氯乙烯与氯乙烷比较,从诱导效应考虑,由于键的电子云流动性较大,氯乙烯(=1.44D)的偶极矩应该加大,但实际上却比氯乙烷(=2.05D)的偶极矩小。l

11、 氯乙烯也同样存在着单双键平均化的趋势。l一般化合物 C=C 0.134nm C-Cl 0.177nml氯乙烯 0.138nm 0.172nm 化学键 孤 立 的CH3-CH2=CH2中CH3-CC-CH3 中C-CC=CCCC-CC=CC-CCC键长/nm0.1540.1340.1200.14880.13530.14570.1211 l 这些现象说明,在单双键交替排列的体系中,或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与双键相连的体系中,轨道与轨道或p轨道与轨道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和影响。电子云不再定域于成键原子之间,而是离域于整个分子形成了整体的分子轨道。每个成键电子不仅受到成键原子的原子核的作用,而且也受

12、到分子中其他原子核的作用,因而分子整体能量降低,体系趋于稳定。这种现象称为电子的离域,这种键称为离域键,由此而产生的额外的稳定能称为离域能(也叫共轭能或共振能)。l包含着离域键的体系通称为共轭体系,在共轭体系中原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叫共轭共轭效应效应(conjugative effects)。 l按照共轭效应的起源,可以将共轭效应分为静态共轭效应与动态共轭效应。 l 静态共轭效应是在没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分子本身就存在固有的一种永久的效应 l共轭效应的主要表现:l(1)电子密度发生了平均化,引起了键长的平均化,(2)共轭体系的能量降低。各能级之间能量差减小,分子中电子激发能低,以致使共轭体

13、系分子的吸收光谱向长波方向移动。随着共轭链增长,吸收光谱的波长移向波长更长的区域,进入可见光区。l 颜色 最大吸收峰波长(nm)l丁二烯 无 217l己三烯 无 258l二甲辛四烯 淡黄 298l蕃茄红素 红色 470l (1)共轭效应起因于电子的离域,而不仅是极性 或极化的效应。l (2)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中,不象诱导效应那样存在于一切键中。l (3)诱导效应是由于键的极性或极化性沿键传导,而共轭效应则是通过电子的转移沿共轭链传递,是靠电子离域传递;共轭效应的传导可以一直沿着共轭键传递而不会明显削弱,不象诱导效应削弱得那么快,取代基相对距离的影响不明显,而且共轭链愈长,通常电子离域愈充

14、分,体系能量愈低愈稳定,键长平均化的趋势也愈大。l C效应分为供电共轭效应(即+C效应)和吸电共轭效应(即-C效应)。l 通常将共轭体系中给出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显示出的共轭效应称为+C效应,吸引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的共轭效应称为-C效应。l +C效应l l C效应l(1)+C效应效应 l 在同一周期中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 如: NR2 OR Fl 在同一族中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l 如: F Cl Br I ;l OR SR SeR TeR ;l O S Se Te l带负电荷的元素将具有相对更强的+C效应: l O OR O+R2l 主量子数相同元素的p 轨道大小相近,可以更充分地重迭,

15、离域程度也较大。如果取代基中心原子的主量子数与碳的主量子数不同,则轨道重迭程度相对较小,离域程度相应减弱,而且主量子数差值越大影响越明显。因此,一般讲,+C效应在同族中随中心原子的原子序数增大而降低。 l(2)-C效应 l 在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序数越大,电负性越强,-C效应越强。l 如: =O =NH =CH2l 对于同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变大,能级升高,即与碳原子差别变大,使键与键的重迭程度变小,故-C效应变弱。l 如: C=O C=Sl 带正电荷将具有相对更强的-C效应。l 如: =N+R2 =NRl 但共轭效应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比较复杂的,不仅取决于中心原子的电负性和

16、p轨道的相对大小,而且其强弱还受其他原子及整个分子结构的制约,同时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是并存的,是综合作用于分子的结果,通常是难以严格区分的。 l 动态共轭效应是共轭体系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由于进攻试剂或其他外界条件的影响使p电子云重新分布,实际上往往是静态共轭效应的扩大,并使原来参加静态共轭的p电子云向有利于反应的方向流动。l 例如1,3-丁二烯在基态时由于存在共轭效应,表现体系能量降低,电子云分布发生变化,键长趋于平均化,这是静态共轭效应的体现。而在反应时,例如在卤化氢试剂进攻时,由于外电场的影响,电子云沿共轭链发生转移,出现正负交替分布的状况,这就是动态共轭效应。 CH2CHCHCH2CHC

17、H2CHCH3+_H+l 动态共轭效应是在帮助化学反应进行时才会产生。静态共轭效应是一种永久效应,对化学反应有时可能会起阻碍作用。与诱导效应类似,动态因素在反应过程中,往往起主导作用,l 例如氯苯,在静态下从偶极矩的方向可以测得-I效应大于+C效应。l l =1.86D =1.70D Cl.CH3ClCCCCCCC NCCCOHCCC CCC - 共轭共轭C1C2C3C4l按参加共轭的化学键或电子类型,共轭效应包括-共轭体系、p-共轭体系、-共轭体系和-p共轭体系等。p - 共轭共轭C3C2C1CH3HH+HCl CCR COOHCH3CHCHCH2l具有处于p轨道的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与键直接

18、相连的体系,称为p-共轭体系。l 如氯乙烯,当氯原子的p轨道的对称轴与键中的p轨道对称轴平行时,电子发生离域。l 问题 羧酸具有酸性,苯胺比脂肪胺碱性弱,酰胺碱性更弱,苯酚与醇明显不同?ClCC.HClCHCHRCOOHNH2RCONH2OHO H苯酚分子中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与苯环上苯酚分子中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与苯环上的的电子形成电子形成 p- 共轭。共轭。结果:使羟基的结果:使羟基的邻、对位的碳原子带有部分的负电荷。邻、对位的碳原子带有部分的负电荷。共轭效应的影响因素:共轭效应的影响因素:CHYCH CHCH2特点:特点: 分子中任何一个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变化,分子中任何一个原子周围电子云密

19、度变化,马上会引起其它部分的电子云密度的改变马上会引起其它部分的电子云密度的改变共轭效应不受传递距离的影响共轭效应不受传递距离的影响结构特征:结构特征:单、重键交替单、重键交替 共轭体系中所有原子共平面共轭体系中所有原子共平面CCCOHHCNNCCCCOHHRCOOHRCOO + HOH苯酚分子中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与苯酚分子中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与苯环上的苯环上的电子形成电子形成 p- 共轭。共轭。结果:结果: 使羟基的邻、对位的碳原子使羟基的邻、对位的碳原子 带有部分的负电荷。带有部分的负电荷。传递方式:传递方式: 键键相对强度:相对强度:电子转移用弧形电子转移用弧形箭头表示箭头表示Y为吸电子

20、基团时吸电子共轭效应为吸电子基团时吸电子共轭效应 (-C),X为供电子基团时供电子共轭效应为供电子基团时供电子共轭效应 (+C).CCCYXCC(I)(II)l 问题的由来问题的由来l 当烷基连在当烷基连在sp2杂化的苯环上时,与氢比较应呈杂化的苯环上时,与氢比较应呈现供电的诱导效应,而且诱导效应的强度顺序应为现供电的诱导效应,而且诱导效应的强度顺序应为叔叔仲仲伯。对苯环在亲电反应中活性的影响似乎也伯。对苯环在亲电反应中活性的影响似乎也应为:应为:l(CH3)3C- (CH3)2CH- CH3CH2- CH3- H-l这一诱导效应规律也可从烷基苯在气相中的偶极矩这一诱导效应规律也可从烷基苯在气

21、相中的偶极矩数据看出。数据看出。l 叔丁苯叔丁苯 异丙苯异丙苯 乙苯乙苯 甲苯甲苯l =0.70D =0.65D =0.58D =0.38D l 进行苯环上的硝化反应和卤代反应时,进行苯环上的硝化反应和卤代反应时,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l l H- CH3 CH3CH2 (CH3)2CH- (CH3)3C- l 溴化溴化 l 1 340 290 180 110l硝化硝化 l 1 14.8 14.3 12.9 10.8共轭效应也发生在重键和单键之间,如有些共轭效应也发生在重键和单键之间,如有些键和键和键、键、键和键和p轨道、甚至轨道、甚至键和键和键之间也显示出一定键之间也

22、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离域现象,这种效应称为超共轭效应。程度的离域现象,这种效应称为超共轭效应。l显然,用诱导效应无法解释这一结果。这里必定存显然,用诱导效应无法解释这一结果。这里必定存在着其它影响因素,主要是由于存在在着其它影响因素,主要是由于存在C-H键与键与键的键的离域,也即超共轭效应。甲苯有三个离域,也即超共轭效应。甲苯有三个 C-H键与苯环键与苯环体系共轭,乙苯有两个,异丙苯只有一个,而叔丁基体系共轭,乙苯有两个,异丙苯只有一个,而叔丁基苯则没有苯则没有 C-H键与苯环共轭,因此得到上述相对速键与苯环共轭,因此得到上述相对速度的顺序。度的顺序。 CHHHCHCH2当当CH键与双键直接相连时

23、,键与双键直接相连时,CH键的强度减弱,键的强度减弱,H原子的活性增加。原子的活性增加。CHHHCHO 羰基化合物的羰基化合物的C 原子的原子的H原子在取代原子在取代反应中是活泼的。反应中是活泼的。CH2CH3Br2hCHCH3BrCHHHCHCH2+ DNH2CHHDCHCH2+ NH3超共轭效应的作用:超共轭效应的作用:CCCHHHHHHCH键上的键上的电子发生离域,电子发生离域,形成形成共轭。共轭。电子已经不电子已经不再定域在原来的再定域在原来的C、H两原子两原子之间,而是离域在之间,而是离域在C3C2之之间,使间,使H原子容易原子容易作为质子离去这种共轭强度作为质子离去这种共轭强度远远

24、弱于远远弱于-、p- 共轭。共轭。使分子的偶极距增加:使分子的偶极距增加:COHHCHCH3HCHO : 2.27 2.73使正碳离子稳定性增加:使正碳离子稳定性增加:CCHHHCHHHCHCHHHCHHCHH CCHHHCHHHCHHCHH HCCHHHCHHH HHCHHH 在叔碳正离子中在叔碳正离子中CH键键与空的与空的p轨道具有轨道具有9个超共轭个超共轭效应的可能,其结果:正电效应的可能,其结果:正电荷分散在荷分散在3个碳原子上。个碳原子上。l C-H键与键与 p轨道的共轭可以从正碳离子和自由基轨道的共轭可以从正碳离子和自由基的稳定性比较中观察。的稳定性比较中观察。l 烷基碳正离子稳定

25、性顺序烷基碳正离子稳定性顺序 321CH3+l 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 321CH3l 烷基超共轭效应的强弱,由烷基中与不饱和键处烷基超共轭效应的强弱,由烷基中与不饱和键处于共轭状态的于共轭状态的CH键的数目而定,随着键的数目而定,随着C - H键数目键数目的增多,超共轭效应增强。如:的增多,超共轭效应增强。如: CHHHCH=CH2CH3CH3CH3CH=CH2HHCCH=CH2HCl1. 对化合物酸碱性的影响对化合物酸碱性的影响l 羧酸的酸性是因为羧酸分子中具有p-共轭,增大了O-H键的极性,促使氢容易离解,且形成的羧基负离子共轭效应增强,更稳定。醇一般为中性,苯酚由

26、于p-共轭,有一定的酸性。l l 三硝基苯酚中,由于三个强吸电子硝基的共轭和诱导作用,使其显强酸性,已接近无机酸的强度。 O-.OHl 如l 烯醇式的1,3-二酮具有微弱的酸性,也是由于p-共轭作用。l l l 烯醇 烯醇负离子l 如l 由于p-共轭效应,芳香胺如苯胺的碱性比脂肪族胺弱,而酰胺则几乎呈中性。 .O=CCHCO-HOCCHO=C.NH2OCR.NH2l2.2.对反应方向和反应产物的影响对反应方向和反应产物的影响l 在,-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分子中,C=0与C=C形成共轭体系,对反应方向和反应产物带来很大影响,使这些醛、酮具有一些特殊的化学性质。如丙烯醛与HCN主要发生1,4加成。l

27、插烯作用是共轭醛、酮中一种特殊作用,也是由于共轭效应的缘故。 C6H5CH O+CH3CH=CHCH=CHCHOOH-C6H5CH =CHCH=CHCH=CHCHOH2O+l3 3、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对反应速度的影响l 共轭效应对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影响很大。如在卤代苯的邻、对位上连有硝基,对碱性水解反应活性的影响很大。这是由于NO2具有很强的C效应,当它连在邻、对位时能得到很好的传递,而当它处在间位时,C效应不能传递,仅有I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不如在邻、对位时大。硝基越多,吸电子能力越强,C-Cl越易断裂。NaHCO3溶液+OH -NO2ClO2NNO235NO2O2NNO2OHCl+NO2O

28、H-NaHCO3溶液130NO2OHClNO2+OH -NO2100NO2NO2OHNaHCO3溶液OH -Cl+煮沸数天NaHCO3溶液无反应l分子中原子之间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分子中原子之间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不是通过键链而是通过空间传递的,称不是通过键链而是通过空间传递的,称为场效应(为场效应(field effects)。场效应和诱)。场效应和诱导效应通常难以区分,它们往往同时存导效应通常难以区分,它们往往同时存在而且作用方向一致,实际上场效应是在而且作用方向一致,实际上场效应是诱导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也把场诱导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也把场效应和诱导效应总称为极性效应。但在效应和

29、诱导效应总称为极性效应。但在某些场合场效应与诱导效应的方向相反,某些场合场效应与诱导效应的方向相反,从而显示出场效应的明显作用。从而显示出场效应的明显作用。一一 场效应场效应例例1邻氯苯基丙炔酸的酸性比氯在间位邻氯苯基丙炔酸的酸性比氯在间位或对位的小。或对位的小。 CCOOHCClCClCCOOH-+诱导效应场效应pKa: 小小场效应是依赖分子的几何构型的。场效应是依赖分子的几何构型的。大大l例例2顺、反丁烯二酸第一酸式电离常数和第顺、反丁烯二酸第一酸式电离常数和第二酸式电离常数的明显差异。二酸式电离常数的明显差异。l l l l l pKa1 3.03 1.92 pKa2 4.34 6.59

30、l 由于羧基吸电的场效应,使顺式丁烯二酸的酸性比反式由于羧基吸电的场效应,使顺式丁烯二酸的酸性比反式高,但在第二次电离时,却由于高,但在第二次电离时,却由于 -COO-负离子供电的场效应,负离子供电的场效应,使顺式的酸性低于反式。如果单从诱导效应考虑,两者应没使顺式的酸性低于反式。如果单从诱导效应考虑,两者应没有区别。有区别。 CCCOOHHHOOCHHCOOHCCCOOHHHHOOCHCOO-CCHCOO-CCCOOHHl 例例3下列化合物(下列化合物(1)比()比(2)的酸性弱,也只能)的酸性弱,也只能由场效应解释。由场效应解释。l l l l l(1) (2)l l场效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

31、比,距离越远,作用越小。场效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越远,作用越小。ClClCOOHCOOHHHClHHCll 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完全归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完全归结为电子效应,有些则是与原子(或基团)结为电子效应,有些则是与原子(或基团)的大小和形状有关。的大小和形状有关。 分子内或分子间不同取代基相互接近时,由于分子内或分子间不同取代基相互接近时,由于取代基的体积大小、形状不同,相互接触而引起的取代基的体积大小、形状不同,相互接触而引起的物理的相互作用物理的相互作用通常称为空间效应,或叫立体通常称为空间效应,或叫立体效应(效应(steric effects)。)。OHCH

32、3NO2H3CH3CNO2CH3OH() () pKa=7.16 pKa=8.24l例例1l例例2联苯的邻位有较大的取代基时,常常因空间联苯的邻位有较大的取代基时,常常因空间效应的干扰而使效应的干扰而使键的自由旋转受阻,呈现了对映键的自由旋转受阻,呈现了对映异构现象。异构现象。l图图1- 4 6,6 -二硝基二硝基-2,2 -联苯二甲酸的对映异构体联苯二甲酸的对映异构体 NO2NO2NO2NO2CO2HCO2HCO2HCO2H空间效应的作用:空间效应的作用:1. 化合物(构象)的稳定性化合物(构象)的稳定性HHCH3HHCH32 化合物的酸碱性化合物的酸碱性CCH3CH3CH3COHOCOHO

33、pKa1 R2NH RNH2 NH3当它与体积较大的当它与体积较大的Lewis 酸作用时,碱性强度顺序为:酸作用时,碱性强度顺序为:R3N R2NH RNH2 NH3NRRRBRR R两者在相互接近过程中,基团两者在相互接近过程中,基团位阻导致相互排斥作用位阻导致相互排斥作用F张力张力(Face - Strain)NCH3CH32.6-二甲基吡啶二甲基吡啶几乎不与几乎不与R3B作作用用CRRRXCRRR12010928+ XSN1反应反应形成正碳离子的形成正碳离子的一步一步键角的变化键角的变化缓解了基团的缓解了基团的拥挤程度拥挤程度 来自于离去基团背后的张力来自于离去基团背后的张力B-张力张力 (Back Strain)sp3四面体四面体 sp2平面三角型平面三角型RXR60 1092860 120 小环化合物小环化合物环的键角环的键角I张力,也叫张力,也叫角张力角张力 (Angle strain)排列下列化合物的酸性的强弱顺序:排列下列化合物的酸性的强弱顺序: 排列下列化合物碱性强弱的顺序:排列下列化合物碱性强弱的顺序:( )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494355.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